大乘佛法向来贯通世出世间,然而教化众生普度众生,皆不离入世之事业。所以《法华经》中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太虚大师常常举六祖慧能的偈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不但上求佛道的许多部分不离世间,而且下化众生的那些部分也在世间,所以菩萨要修安忍波罗蜜多,不但要能学佛法,也要能够不厌世间,不厌烦恼,哪怕世间有诸多烦恼过患,菩萨不应厌恶烦恼,甚至要于诸烦恼“起有恩想”。如《大般若经》中说:“我谓烦恼于诸菩萨有大恩德,谓能随顺一切智智,若诸菩萨能观烦恼,能助引发一切智智,于菩萨众有大恩德。是诸菩萨应知已证于一切事方便善巧。”[ 《大正藏》第7册,第1039页下]法舫法师这种先后次序的评断,正是对大乘佛法的弘扬,亦是对人间佛教的弘扬。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二讲里,星云大师进一步指出“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因为“大乘佛教的精神,虽然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入世的事业,和人间实际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国家不爱,父母不孝,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因此“佛光人要肯定复兴佛教的不二法门,必然是先有入世的事业,然后再求出世的仪归。”[ 《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100页《 弘法利生》]星云大师所讲的“先入世后出世”,即是法舫法师提出的“入世第一,出世第二”“ 入世为先,出世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