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云“凡夫即是佛,烦恼即菩提”烦恼是什么?烦恼即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皆苦。烦恼是什么?心地狭窄,想得太多;不能包容,斤斤计较。
2025-10-30
元人文殊洗象图元人文殊洗象图文殊端坐梧桐树下,手持经卷,观看侍从洗象。人物作梵人异相之特殊造形,梧桐树则平铺其枝叶,几近图案化之表现,故令人有安定平稳的惑觉,旨在衬托菩萨端庄严肃之美。
2025-10-30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个讲的是不对的,善心不会行恶事,恶心也行不了善事。
2025-10-28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那经常听到的“四弘誓愿”又是出自哪里是哪位佛菩萨的大愿吗?在不同的佛经中,四弘誓愿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大意是一致的。
2025-10-24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妇人死了独子,十分悲伤,就请求佛陀救治她的儿子,佛陀说:“你去找一户人家,要一棵吉祥草,给你的儿子吃了,就会让他再转活过来,这种草只有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有。
2025-10-22
莲池大师: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原文】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非制矣。古人谓反有罪愆,而著为成训。世人不察,僧亦不言,可叹也。通常称出家人为圆顶方袍,由此可知三衣是出家人着的僧服。
2025-10-21
如意轮观音图如意轮观音
2025-10-21
袁了凡的要求是很高的,善和恶全在于“心”。这个心就是良知的光明程度。如果你不致良知,你的善可能就是恶。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刚才举的例子就很好能说明啊。原文: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2025-10-21
一、剃发出家,是与俗情“决裂”!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发剃掉,头发代表爱欲,代表俗情的牵累。僧侣剃发,就是向过去诸佛学习,舍弃对身体的执着,也象征与世俗生活的彻底“决裂”。
2025-10-15
孔子说,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钱人少,没钱人多。
2025-10-14
我们要提升素养,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找到道与德之间的逻辑,道德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没有智慧,道德只是一种空泛的大道理,落不了地。“道”本身就是大智慧,“德”就是这个智慧妙用。
2025-10-13
问题:我每天一有时间就会抄经,抄了很多《心经》。书写不美观、自己写的不满意的经书怎么处理呢?可以把它烧掉吗?明海法师:烧掉是不可以的。因为烧掉就是毁经,就会有毁经、破坏经典的业。
2025-10-11
“为何大德有时说念佛即可有时又要求兼修其他善法?”“为何佛陀先说具足色身
2025-10-10
在很多人心中“吃素”与“吃斋”是一回事,毕竟寺院的斋饭都是“素食”。其实不然,“吃素”与“吃斋”有着本质区别。“吃素”是指忌荤腥,而“吃斋”则是佛教术语,是一种佛教行为,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应尽全力去遵守的戒律。
2025-10-09
原文: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2025-10-07
怎么去“不行恶法”?怎么去断贪瞋痴呢?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月称菩萨说过:当知惑次第,修持对治法,方能治烦恼,如医治疾病。 好像医生去帮人治病一样,首先要知道人家有什么病。
2025-10-07
佛陀波利所举的几种定相: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判断十分灵活,对于一种感觉、幻觉乃至错觉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身有轻举」,「举」就是向上;这时出现喜乐的感受。
2025-10-05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垢净、增减是有为法,形容一切有漏(世间)法,都是有生灭、垢净、增减相的。有生就有灭,就体讲有生灭,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生住异灭。
2025-10-03
原文: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端和曲,袁了凡讲的端善和曲善。谨愿,乡愿。乡愿就是曲。
2025-09-30
水陆法会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外坛的佛事分开同时进行。首先第一晚先从外坛进行洒净,第二天开始各坛口就开始进行诵 经,以此诵 经法力先为内坛佛 事暖身,而外坛的各种佛 事功德主要回向给内坛一切水陆功德圆满。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