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宫廷观世音菩萨像大明万历宫廷观世音菩萨像
2025-11-26
现在有一部分在家居士总想自己弄出点什么名堂试图把自己与社会、团体脱离开最后成为个孤家寡人这是不可取的切记,学佛不要学成“孤家寡人”!佛教里讲的心无挂碍,不是说你没有理想,不是说你不去做事。
2025-11-26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袁了凡跟王阳明讲的是一样一样的。一念不正,就是恶念。不待犯也,不一定你非要做出来。王阳明说的很清楚,“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2025-11-25
原文: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黄金万镒,福不满也,袁了凡说,比如你布施,以财济人,就是财布施。
2025-11-11
作者:刘希彦中国人喜欢进补,滋补品之丰富远胜任何一个国家。但是有一个前提,要想补,先要清,因为房子不腾干净,再好的东西也放不进去。忽略这个前提,进补是有风险的。有一次讲座,我正准备上场,忽然有个陌生人过来打招呼。
2025-11-07
如何将功德回向给别人?(附常用回向偈)“回向”二字,对学佛修行人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诵经持咒念佛,还是做完一件善事,都可以发心、发愿念“回向偈”或“回向文”,将功德回向出去。功德可以回向给家人或亲朋好友,也可以回向给一切众生。
2025-11-07
除了外在的善知识,我们的佛经中也有善知识。在佛的经典里,魔最怕的就是《楞严经》,大家要努力读熟,最好会背。《楞严经》的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部经是佛的真身所宣说,是究竟了义的。
2025-11-06
原文: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2025-11-04
六祖坛经云“凡夫即是佛,烦恼即菩提”烦恼是什么?烦恼即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皆苦。烦恼是什么?心地狭窄,想得太多;不能包容,斤斤计较。
2025-10-30
元人文殊洗象图元人文殊洗象图文殊端坐梧桐树下,手持经卷,观看侍从洗象。人物作梵人异相之特殊造形,梧桐树则平铺其枝叶,几近图案化之表现,故令人有安定平稳的惑觉,旨在衬托菩萨端庄严肃之美。
2025-10-30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个讲的是不对的,善心不会行恶事,恶心也行不了善事。
2025-10-28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那经常听到的“四弘誓愿”又是出自哪里是哪位佛菩萨的大愿吗?在不同的佛经中,四弘誓愿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大意是一致的。
2025-10-24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妇人死了独子,十分悲伤,就请求佛陀救治她的儿子,佛陀说:“你去找一户人家,要一棵吉祥草,给你的儿子吃了,就会让他再转活过来,这种草只有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有。
2025-10-22
莲池大师: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原文】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非制矣。古人谓反有罪愆,而著为成训。世人不察,僧亦不言,可叹也。通常称出家人为圆顶方袍,由此可知三衣是出家人着的僧服。
2025-10-21
如意轮观音图如意轮观音
2025-10-21
袁了凡的要求是很高的,善和恶全在于“心”。这个心就是良知的光明程度。如果你不致良知,你的善可能就是恶。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刚才举的例子就很好能说明啊。原文: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2025-10-21
一、剃发出家,是与俗情“决裂”!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发剃掉,头发代表爱欲,代表俗情的牵累。僧侣剃发,就是向过去诸佛学习,舍弃对身体的执着,也象征与世俗生活的彻底“决裂”。
2025-10-15
孔子说,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钱人少,没钱人多。
2025-10-14
我们要提升素养,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找到道与德之间的逻辑,道德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没有智慧,道德只是一种空泛的大道理,落不了地。“道”本身就是大智慧,“德”就是这个智慧妙用。
2025-10-13
问题:我每天一有时间就会抄经,抄了很多《心经》。书写不美观、自己写的不满意的经书怎么处理呢?可以把它烧掉吗?明海法师:烧掉是不可以的。因为烧掉就是毁经,就会有毁经、破坏经典的业。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