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中,禅思想的发展占有显要地位,而在各种禅思想的发展中,生活禅又最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生活禅也确实是佛教中目前最值得大力倡导的一种理念。笔者借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机会,简要谈谈对生活禅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2025-07-17
在近现代科学思潮冲击下,“科学主义”泛滥,人们唯科学之马首是瞻,以科学为标准取舍一切,宗教,被视为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愚昧,非宗教成为文明进步的表现,“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2025-07-17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的。
2025-07-17
原文: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
2025-07-15
云冈中期(471-494),源于西方的佛教石窟艺术开始走向中国化,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乐器如琴、笙、吹叶等。本期洞窟乐器雕刻数量总计460余件,占整个云冈乐器数量的70%之多。
2025-07-11
明明感觉“有我”,为什么佛教却说“无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无我”“我空”“万法皆空”等种种说法,实际上,佛教所说的“无我”包括了“人无我”与“法无我”两重含义,对应的也就是“人我空”与“法我空”。
2025-07-11
鲜卑乐人 第17窟东壁云冈石窟音乐雕刻内容纷繁,有些乐器雕刻至今难以辨识考名,内中原因诸多,有古代匠师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写意与夸张,也有今人辨识古代乐器图像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经对云冈石窟中的乐器雕刻进行调查,获得些微收获。
2025-07-11
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修行就是要把我们的这一颗心修好了。的确,按照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莫不是由我们的心造作而有的。
2025-07-11
我们凡夫的心理,对于声色货利,种种符合自己心意的外境,都有贪求之心,而且总是觉得越多越好,没有厌足的时候。
2025-07-11
我们似乎总在追求美好的,由此而排斥那些不好的。可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不好”的到来。为什么呢?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25-07-11
原文: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袁了凡讲,过是由心造成的,那么就从心上改,就像一颗毒树,把树的树根斩断,这颗毒树就死了,就是连根拔除,这叫从心上改。
2025-07-08
所以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心不动就没有过,什么叫心不动?就是没有妄念相缠。
2025-07-01
原文: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2025-06-24
原文: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从事上改,以前杀生,现在不杀,这是事上改,这很简单。
2025-06-17
原文:第三,须发勇心。刚才说了,孔子说的“知耻近乎勇”。做格物致知的人,是真的勇士。你不要以为,攻城略地、建功立业叫勇士。制服己心,强于攻城。就是王阳明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能破心中贼,此大丈夫不世之功绩。
2025-06-10
原文: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袁了凡接着讲,不光是这样,在你没有咽气之前、在你临终之前,只要你能够开悟,弥天之罪都有机会改。
2025-06-03
原文:第二,要发畏心。来看第二个,要发畏心,要有敬畏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认为没有报应,你认为人死如灯灭,就是一抔黄土,那你不会有敬畏心。你觉得这一辈子你不捞,你不亏了嘛!你再为非作歹、你再去作恶,最多是法律的惩罚。
2025-06-01
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来看关于改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你得有羞耻心。就是孟子说的羞恶之心,无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非人也。你得明白这个耻心,不是说你没耻心,谁没有羞耻感呢,对吧。
2025-05-20
现在跟大家讲《改过之法》。
2025-05-13
大家上午好,请坐。我来到广西南宁,他们告诉我10点才开始夜生活,希望大家不要夜生活得太晚,这样的话会影响你白天的状态。感谢刚才巧玲和空谷幽兰两位同学的分享。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