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颂》里的这一段:“复次料简之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这话的意思是说,在我们前面把各种问题都梳理清楚了之后,接下来就得搞明白我们“一念之间”的五阴了。
2025-08-15
有些人自称是佛菩萨化身或常以佛菩萨的语气神态自居明明道貌岸然却吸引了大量的信徒你是否遇过这样的人以下分享圣严法师的开示,一起认清事实,回归正法!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不过他们把神秘现象当做幻觉来处理。
2025-08-15
若求地藏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念十声不行、念一百声不行念一千声不行、念一万声十万声、百万声念到一百万声一直念下去不是地藏菩萨来了,也不是观世音菩萨是你的心灵了,自己加持自己心外无法,法外也无心所以说一切诸法皆是我的心用心念两部经
2025-08-14
南宋佛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观音十一面、四十二臂,带头光及莲瓣形背光,双足踏莲台,下有祥云涌出。主面额头有第三眼,唇上蓄小髭。
2025-08-14
在迷失中找回自己 六道只不过是轮回所经历的六个站,像豪华游轮到了一站,大家都下船去逛一圈,看风景、购物。一个地方停留两三天,宾馆里住住,游山玩水,之后,宾馆出来,再上大游轮,然后开向下一站。
2025-08-13
南宋牧溪禅画《罗汉图》在中国美术史里,有一些著名的禅画对一般性绘画有很大影响。禅宗画有两个意义:一是一般画家以禅宗祖师或其故事来作画,一是以禅宗的哲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作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蔬果、龙虎等。
2025-08-13
赞叹他人的善行,本身就是一种善行,而且人家知道以后,会更加勤勉地行善。我们在与人相处中,如果没有特别必要,最好不要批评别人,而要学会赞叹他人的善行。别人一定有善的地方,而且,在大乘修行人心里,每个众生都是父母,都值得恭敬和爱戴。
2025-08-12
清 · 无量寿佛图自古以来艺术家为佛造像是普遍的艺术现象。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译名,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这幅西泠印社珍藏的近代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任薰《无量寿佛》像的开相,富于个性,双目炯炯,显现睿智与神威。
2025-08-12
感谢两位同学的分享,刚才第二位同学说放下,我简单解释一下。放下,是放下你的执着;放下,意味着知行合一。比如说放生,你放生是知行合一的才行。
2025-08-12
我们讲的“缘起”是说一个法(事物)的显现,要依赖很多因缘条件的积聚。任一法都不能独立显现。要显现就要跟周围有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它是谈不上存在、不存在的。
2025-08-11
一、供灯的十种功德《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宣说了供灯的十种功德:1、照世如灯 2、肉眼不坏3、善恶智能 4、得于天眼5、得智能明 6、灭除大暗8、具大福报 7、不在暗处9、命终生天 10、速证涅槃二、供灯的发心很重要我们供灯
2025-08-11
南宋佛画:阿弥陀如来接引图阿弥陀如来面相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清净明莹,法相慈悲安详。身着红色袒胸佛衣,左手当胸结印,右手下垂施与愿印,足踏双莲,双足一前一后,呈行走姿势。以示阿弥陀如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前来接引往生的众生。
2025-08-11
禅宗来说,觉受,要不要空?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些不同看法。禅宗公案来看,婆子烧庵,这个公案都知道,凡夫执着觉受,而没有觉受又落入断灭见。有蕴在,就有觉受。阿罗汉是心与蕴分离,执偏空涅槃。
2025-08-09
佛经有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意思是说当众生遇难时只要诵念菩萨的名号便会得到菩萨的救助但是如果一个人有这三种表现念再多经拜再多佛也无用修行人一旦有这些表现,天天念经拜佛也无用嗔恨心重《佛说遗教经》中说:“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
2025-08-08
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是普贤十大愿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大愿,一者上求佛道,一者下化众生。上求下化,悲智双运,最终才能福慧圆满。对于数之不尽的众生,如果能根据他们的习惯、需求,逐渐引导他们远离苦海、获得安乐,就是所谓的“恒顺众生”。
2025-08-08
画面正中为一观世音菩萨立像,跣足,立于莲花座上,莲座由流云托起。头戴化佛宝冠,左手擎起,右手下垂。菩萨面庞丰满,容貌安祥。背后有六根修竹。菩萨右侧有一侍立的和尚,左侧有一托花盘的女像供养人。此二像仅及菩萨像高度之半。
2025-08-08
敦煌莫高窟壁画双头瑞像第237窟为中唐代表窟之一,殿堂式覆斗顶窟,分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方形,正壁开一方形盝顶深龛,内设马蹄形佛床龛。四披为吐蕃时期敦煌壁画新出现的题材瑞像图,共计37幅,分中亚印度瑞像、西域瑞像和河西瑞像三类。
2025-08-07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绝群离俗”,一个修道人一定要念念回光返照,回归自性本源。“有口若哑”,虽然有口,但要慎言,好像哑巴一样,不要随便说话。
2025-08-07
参加寺院法会,需要知道的事全在这法会是佛教的仪式之一,也称法事、佛 事。很多人通过法 会而了解佛教,广义上来说,各种讲 经说法、供佛、斋僧、布施等活动集会,都是法会,其根本宗旨是“以法相会,如法修行”。
2025-08-07
何为“结缘”结缘,最初是佛教用语,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是结下善缘的意思。这个词最初是与佛法结缘之意,以此为生命种下得度的因缘。摩诃止观卷六下即有“和光同尘,结缘之始”一语。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