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2025-09-02
基本上香叫佛使,点香就是通知佛,或是供养佛,就像佛的使者一样,你愿意点香可以,没有规定说十二点以后不能点香。而且这个香还有两种,叫上供下施,有些香是供养佛菩萨的,有些香加了香料、食物,可以布施给外面的众生。
2025-09-02
提起“寺”字,大家首先就会想到佛教。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寺”是中国本土的名词,和佛教原本并无关系。那么“寺”究竟是什么含义?又是怎么变成佛教道场专用名词的呢?事实上,“寺”最初是指的是九个国家部门,也就是九寺。
2025-09-02
以个人来说,为了进步就须放下昨天的自我,而重新建立今天的自我,以求明天的进步。如果坚持自己的老想法和旧观念,不愿接纳他人的建议或社会的转变,就很难进步,同时也不容易被时代和社会所接受。佛法教导我们,应该舍弃自我的执著。
2025-09-02
佛教经典并非是佛亲自写的,而是佛陀逝世后,佛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分在王舍城外灵鹫山的窟内和窟外分别结集。
2025-09-01
涅槃《涅槃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2025-09-01
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依据《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的说法:佛陀时代,有一个乞丐女人,乞讨了一整天才得到一点点东西,就把东西拿去换油来点灯供佛。佛陀平常有交代,天亮就把灯吹熄掉,但是乞丐女点的灯就是吹不熄。
2025-09-01
成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金钱上的成功,二是权势上的成功,三是人格上的成功。前面二者皆是虚幻的。很多企业家都很有自信,认为能赚大钱都是自己凭能力及努力得到的。其实能够赚钱,有三分之二是靠大环境,三分之一才是靠自己。
2025-09-0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你却因此失眠了好几天,想了无数种方法证明自己;有人调侃你的身材,你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拼命节食减肥,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如果有,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掉入了“自证陷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美。
2025-08-29
求那跋摩,古印度僧人、译经师,家族世代为王,二十岁时出家、受戒,深研经律,传布教化众生,声名远播,人称三藏法师。凡受邀时即提三个条件:同信佛教、勿残杀生灵、君臣需体谅民众。南朝高僧慧观、慧聪仰慕其名,奏宋文帝迎请跋摩来华弘法。
2025-08-29
人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考验,即使当我在深山闭关时也是如此,当时我写了一封信给一位老法师,告诉他我的情形,问他应该如何是好。
2025-08-29
涅槃,佛教用语,读作:niè pán。
2025-08-29
我们中国人向来尊敬佛,香拿来供佛,点完了香脚也不要乱丢,就像处理破损的经典一样,给它火化,灰放在清净的地方,有几分恭敬心就有几分福报,但是也不要太执着;如果住在都市真的没办法处理,把它包好放在垃圾桶拿去倒,如果有办法就处理圆满些。
2025-08-29
三十三观音之一,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中的龙身。佛经把一昼夜分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
2025-08-28
家里的香炉,要永远保持干净。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师父常跟我讲,香炉的香燃完了,香脚就要拔掉,把炉内的灰抹平,千万不要挤的满满的、脏脏的,如果香灰太多,就挖一些起来,以尊重心放在花盆,不要让人家踩踏就可以了。
2025-08-28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提倡发自本能的善,如恻隐之心是人所本具的,由本具的恻隐之心,而引发的善是一种天良的流露。
2025-08-27
佛教将佛教徒按他们的身份分为七个类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众弟子。佛教的七众弟子分别是:(1)比丘,指在寺院出家并已受大具足戒的男子(俗称和尚)。(2)比丘尼,指在寺院出家并已受具足戒的女子(俗称尼姑)。
2025-08-27
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能否自受?“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
2025-08-27
中国最大的佛像在哪?乐山凌云大佛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雕塑佛像,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这尊大佛是唐朝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游访四川凌云山寺的中贵州海通和尚发起修凿的,直到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才修凿成功,前后共用了90年。
2025-08-27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当时的印度处于群雄争战的局面之中,16个大国互争势力,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释迦牟尼被世间的悲苦现象所触动,寻求解脱之道,经6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