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什么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法舫列举了四个理由:一是“佛教既设教于人间矣,当以人间佛化为第一要务。”“自利之小乘佛教,本亦不离世间之教化,然以其修学者之厌离世间,畏惧生死,亟求个人之享乐解脱,故于人间佛教运动救济人类而牺牲其个人精神者不为也。由此演成世人对佛教以为出世的宗教,非人类宗教之观念,此在印度如此,在中国亦如此,即在今日世界大多数人,亦仍作如是观耳。然观释迦牟尼佛之精神所在为人间,其所教化为人间教化,非非人间更非厌离人间,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二是大乘佛教之立场,固为入世矣,其精神所系,殆全为牺牲主义,凡所作业,皆以利益人生为前提。盖小乘佛教之于众生,以不损害为极,乃为消极之利益。大乘佛教之于众生,非仅不损害而已,更进而有积极之救济焉。虽然其教义发达之极,一般之佛教思想与认识,皆有大乘佛教是玄想的空谈的底印象。四十阶位之菩萨境界与福智,绝非人间所系,六度万行之觉道,又从何行起?滔滔苦海,火宅焰焰,纵有一二大心凡夫,杯水车薪,何所济耶?菩萨大愿,行之维艰,人间痛苦,拔救何期?佛教徒所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心从何处发?道从何处行?大话易说,小事难成,度生度生者,唯冀不作空头支票也。观释尊之大乘教化,境行果三,不过扩大志士之心境耳。登高自卑,六度四摄,何一法一事而外人间?致远由迩,三贤十圣,何一位一人而不住人间?况且祖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三是“大乘佛教晚期发展之最盛者,唯秘密法,此法本为摄受当世之“婆罗门教” 而开展者也。然依吾人之观察密教,乃施设为鬼的教化,天的教化,超人的教化,非人的教化,故此法一兴,印度佛教云亡矣!何以故?脱离人间教法故,不设人间教化故;完全对人类施以非人的教法故也。”“释尊之教化,为人间的,非非人间的,凡能利益此人间者,即是能超出此人间者,亦即为秘密行之不可思议者,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四是欲振兴今日中国佛教,欲挽救中国佛教,欲挽救今日中国僧众,其唯有建立人间佛教。“人类之痛苦,自有史以来,盖未有今日痛苦之深且大,亦未有今日痛苦之烈且剧也。不观其远者,即最近二三十年来之国际的演变,各国内的演变,世界人类之痛苦,已不堪回首,而展望目前与将来,其残忍之国际行动,又何堪设想耶?挽救之法,固有各种之政治的挽救,然宗教之挽救力,实亦不可忽视也。宗教中佛教之力最大,次为耶教,然惜耶教多为帝国主义所利用为战争的工具耳。故唯有佛教为救今日人类之宗教,然佛教中其最适应而合理现代人间者,则唯有人间佛教,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五是“释尊为大觉悟者,所见无妄,所说不虚,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如语者,是不妄语者,凡所宣说,能令众生得安乐故,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复次,经论有云:‘一切菩萨,有四依:一者依法不依人,二者依义不依语,三者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者依智不依识。’今云依圣言量者,即取四依义故”。[ 《法舫文集》四卷81-87页《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