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济公喝酒如饮水?——《洞见宇宙的奥秘》济公就是南宋道济禅师。他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修行,经慧远禅师指点,一夕灵机触动,豁然有悟,发狂跳跃,得慧远禅师印证,得四句诗云:昨夜三更月正明,有人晓得点头灯。蓦然思起当时事,大道方知一坦平。
2025-03-27
广严城边的胜慧河鱼产丰饶,两岸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每逢节会,渔民便以六十人结队撒大网,所获鱼鳖堆积如山。
2025-03-24
很多修行者喜欢用家里最好的东西供佛。最好的沉香,最贵的金银珠宝,都供到佛堂。为什么舍得?因为佛不会拿走,只是帮忙保管而已。如果佛会拿走,他根本不会供。
2025-03-20
布施,最简单。不一定人人都做得好,好在人人都可以做。送礼谁不会呢?大部分修行者理解的布施,就是把东西送给别人,但这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真正的意思是离开东西,和送礼没关系。为什么佛最开始教布施呢?因为布施很简单,布施就是离开物质。
2025-03-13
弟子:你怎么称呼我们公司老总叫老师呢?师父:地球上人们就喜欢互称老总,因为大家的价值观就是以金钱价值来衡量人和事,全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人都是老板。其实以人为师的观念很重要,所以我特别喜欢称呼对方老师,基本不称呼老总。
2025-03-06
地球需要你做医生新冠疫情的冲击,让很多人有机会从毛驴拉磨的生活模式中停下来歇一歇。一旦安静下来、放松下来,很多人就有机会反思一下人生了: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健康了?因为心灵不健康了。为什么心灵不健康了?因为社会不健康了。
2025-02-27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从前,有个国王名萨惒枟(意思是一切施)。凡有要求他的人,国王都不加拒绝,因此八方闻名。文殊师利想去试试他,便变化成一个年轻的婆罗门,从他国来到王宫门前。
2025-02-25
五行文化中最基本的是地的文化。地,就是基础的意思。如果讲到地,你只想到土地,这样的格局就太小了。地是思维的基础。我们最需要研究的不是外在的土地,而是自己的思维。
2025-02-20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没有偶然或侥幸的成功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缘果聚合所形成的因此人人向往的福报也是需要认真去耕种才能得到而不是只凭空口的祈求而能实现的有位行脚僧去山上庙里挂单,可寺院不让他挂单,还把他赶了出来。
2025-02-18
此时在会的诸比丘众,见频婆娑罗王蒙佛演说妙法,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心中皆生疑惑:“此王为何遇见世尊,便得闻法,证法眼净除去尘垢?”诸比丘作此心念,佛即了知,告诉大众说:“诸比丘!此频婆娑罗王于过去世作大善业,所作业因决定感得果报
2025-02-15
佛教最独特、最宝贵的就是证悟真理的方法。所以人们总说“佛法不可思议”。如何把不可思议的、不敢想象的变成可以思议的、可以想象的呢?这种转变有三个层次,适合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根器的人,完全不需要接受,也不需要懂得,就能够直接在真理上证悟。
2025-02-13
昔日,佛接受频婆娑罗王供养,住于杖林塔。一天,世尊问频婆娑罗王:“你观察色法是常?非常?”频婆娑罗王回答:“非常。”佛问:“是苦?非苦?”王回答:“是苦。”佛又问:“受、想、行、识是常?非常?”王回答:“非常。
2025-02-11
佛陀时代有一位辛苦的父亲独力抚养一对兄弟,兄弟俩感情很不好,从小打打闹闹,谁也不让谁,若是父亲告诫哥哥要慈爱幼弟,哥哥则会顶嘴说道:“你看你多偏心,专疼小儿子。
2025-02-09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像证悟,不是坐在那里不动,也不是必须读什么书。如果你的频率达到了某个超越的高度,完全可以证悟真理。如果真理存在,那只能是一个真理吗?有没有第二个真理呢?如果没有二,一也不存在,因为一是相对于二而言的。所以,真理是没有数量的。
2025-02-06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鹿野苑佛塔遗址以前佛教的教育是:“一定要做好事才可以上天享福,做坏事就会下地狱受苦。”人们相信地狱、怕下地狱,这样吓还管用。但现在再这样吓,科学家会说:“我就喜欢下地狱,研究一下地狱怎么样。
2025-01-30
弟子问师父:“地水火风空跟我什么关系呢?”师父反问道:“这是你的手,昨天有它吗?”弟子:有。师父:你出生时有它吗?弟子:有。师父:现在手背这么热,昨天它有这么热吗?弟子:没有。师父:你看变化这么大,对吗?弟子:它每天都在变。
2025-01-23
有一个年约五、六岁的小童子,一天来到佛前,对佛陀说:「伟大的佛陀,愿您赐给我长寿!」佛陀和蔼的说:「善童子!小小年纪为何要求长寿呢?」「外道相师告诉我,说我福慧具足,惟受短命报。慈悲的佛陀,愿您为我开示方便,令我寿命得以延长。
2025-01-20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次,佛到祗陀园去,路途中,遇一婆罗门老人。
2025-01-20
我们今人常用的成语,不少是从佛教用语演变来的,比如,四大皆空。很多人误以为四大皆空的意思是地、水、火、风都不存在,这是对佛意很大的误解。
2025-01-16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同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附近的比丘们中,有一位原为渔夫儿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诉其它比丘说:「我确实听世尊说过,在生死中流转的识,是不变的。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