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

中华网佛学综合 2025-02-11 00:00:01

科第中人,能考中进士的,科第指的是进士,进士及第。类有福相,都是有福相的、有福德的。

所以跟大家讲,考上985、211的这个人命里有科举的福报、有高考的福报。命里没有,他要么学习不好,要么平时在学校学习数一数二,每次一考试名落孙山。平时学习,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985的料,可是他每次考试都失常;复读再复读,考试还失常,最后可能不复读了,那他本来就是二本的命,不是985的命。他的学习成绩能上985,但是高考只能考出来二本的分数,所以他认命了,他觉得是高考发挥失常,是发挥失常吗?不是,是他命里没有。

后面袁了凡在谦德之效中,讲了好多科举的例子。这些考试的学子,袁了凡一跟他聊就说,此子今年必定考中,果然就考中了。袁了凡是看福德,不是看学习成绩。

余福薄,袁了凡说,我福德比较薄,我的福德不够。如果你想改命——积福报。孔先生没有让袁了凡积福报,云谷禅师开始教袁了凡积福报,所以袁了凡后面改命改得也特别快,你都想不到有多快。

袁了凡说我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那时候不懂嘛,他不懂得去积功累行去积福,只是在北京国子监一年静坐,那一年静坐就开始积福报了。

兼不耐烦剧,各种繁杂的事物、各种的琐事,他不耐烦。我们说,怨恨恼怒烦就是情绪,不能容忍、气量狭小,或者羡慕嫉妒恨,这都是情绪。

时或以才智盖人,就是傲慢。秀才还才智盖人吗?他可以比别的秀才好。我是秀才,你是童生;我是廪生,你是秀才;我是贡生,你是秀才;那他还会有优越感。好比大家本来在高中你是第一名,我是第30名,我比不上你,我可能自卑。你考上985,我考上二本,但在二本里面我比其他同学强,我也开始傲慢。我在这个学校里是老大,已经把考上985的学生给抛之脑后了,在这个地方称王了也会傲慢。

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这个直心直行不是我们说的知行合一,这个地方是心直口快、说话伤人,就是轻言妄谈,喜欢发表意见、喜欢评判。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他说的所有的这些,不就是良知不光明吗?不就是阳明心学里说的良知不光明嘛。他后面要做的就是让良知光明,福薄就是良知不光明,福厚就是良知光明,积福报就是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恢复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恢复孟子说的四心的过程,也就是恢复浩然之气、恢复仁义的过程。

袁了凡说,这样我是不能考中进士的。他没有说我读书做文章不好、学业不好,说的是你命里有你会超常发挥,你命里没有你会失常发挥。

原文: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这是无子,袁了凡讲了6个为什么我没有后代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他有洁癖。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他有情绪。善怒,和气才能滋养万物,我是怨恨恼怒烦,有情绪。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这个是心,他是残忍的,忍心就是没有同情心,不是忍辱啊。袁了凡说我没有慈爱,我不仁爱,所以我不能舍己救人,还是讲他没有恻隐之心。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散耗他的精气神。原来不懂,现在讲课多了才知道,讲课真的耗气;原来可能也不理解,但其实也一样,气就是良知。我们说“一气化三清”,这一气,混沌一体的这个气就是“道”、就是“心”、就是良知。说话多了你会消耗。

运动多了疲劳,都会耗气,这也是在损耗良知,损耗自己的福报。以前年轻,仗着自己身体还行,现在为什么要坐着讲课,因为站不住了;这次他们还去桂林旅游,我也没去过桂林为什么我也不去了,我走不动了。讲完课我就会休息五、六天,之后才会再讲课。以前可不是呀,以前是我讲完课照样旅游,旅游期间照样讲课,我们以前一块旅游过的同学知道,那时候精力还很旺盛,那时候不懂啊。早知道我就会葆元毓神,就不会消耗这么多嘛,可能也是那时候不断的消耗,最终在腿上就呈现出来了,一下子膝盖就受不了了。大家也要葆元毓神啊,不要消耗、不要熬夜、不要疲劳了还要去做一些事情,你就是那一口气。你气足,不是说你长寿啊,是你想到60岁还想像40岁的身体,你就要养气,要不然你60岁你真的就像70岁了,那样也没多大意义了。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饮酒。我们都知道,科学也会告诉你,如果你准备要孩子,他会让你戒酒。

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葆元毓神就是养精气神了。彻夜长坐,熬夜嘛。我们说南宁,10点开始夜生活到一两点,就没有。葆元毓神当然,如果8点天才黑,那10点可能类似于在沿海的8点,那对它来说,这个生物钟也是对的。

这些统统告诉我们,你是不是良知光明。你有没有子嗣,看你的福德。我们不光是想要孩子,还想要一个良知光明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带着巨大的福报来的,你将来不就很好吗。如果他带着巨大的业力来的,你将来跟着遭罪,当然那也是你本身有很多的业。所以你积福,不光是影响你自己,还影响你的子子孙孙。这是袁了凡自己讲的,他已经讲到根上了:就是福不够、福德不够。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