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料简之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
这话的意思是说,在我们前面把各种问题都梳理清楚了之后,接下来就得搞明白我们“一念之间”的五阴了。
要注意,这里讲的五阴,是在“能所对立”这个前提下的。
五阴,也叫五蕴。
一般人很少会把它跟“一念”联系起来,通常都是说:色、受、想、行、识这五大类,构成了我们这个身心世界。通常都是这么讲的。
但你看,永嘉玄觉禅师厉害的地方,就是把这么抽象的概念,一下子拉回到了我们的“一念”之中。
咱们先看第一个,识阴。
“谓历历分别”,这个“历历”就是清清楚楚的意思。你清清楚楚地在做分别,在了别,知道“这个是什么”。
比方说,今天天冷了,你心里很清楚;天热了,你也知道;身上哪里疼,你也很明白。
这些清清楚楚的了知,就属于“历历分别”。
那“明识相应”呢?为啥这个“识”前面还要加个“明”字?
“明”就是明了。了别,就是“识”最本职的工作,在“了别”的时候,认识就产生了。
你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在干嘛,这个就是识阴的部分。

就好比,我现在在这儿讲话,如果我讲着讲着,自己都不知道在讲啥了,那这个“识”就不太清楚,不明了了。
有些人哈,虽然嘴上表达不太利索,但他心里是清楚的,会先把自己调到那个状态,再慢慢说出来。
但有些人就不是,他脑子本身就是一团浆糊,那这样的话……嗯,大概就不用再让他讲了,是吧?
咱们都知道,唯识里讲“八识”。
法界本来是无法分别的,你没法说它具体是什么。
可一旦落到我们的“识”上,它就变得具体了,就像给自己画了个圈,画地为牢。圈里的,是你认识的;圈外的,就在你认识之外了。
说实话,我们人能控制的范围其实小得可怜。不说别的,有时候连咱们自己的身体,都不听使唤。
这个身心就是一堆心念,就是你能控制的范围,是你能做主、能支配的,而这就是“识”在起作用。
你控制不了的,比如外面的山河大地,这是我们的依报;再比如别人,人家也不愿意被你控制嘛。
所以,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己拥有的,这就是“识”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主要负责跟外面世界打交道、收集信息。
第六识呢,就负责对这些信息进行分别、判断、思维、推理、计划、总结,它的活动是间接的。

而第七识,是第六识背后的那个“老大哥”。修行要动真格的,就得动到这里,才算摸到了生死的门边。
如果没动到第七识,想了脱生死,那还差得远呢。
所以,我们常讲“六七因中修,五八果上圆”。
修,主要就是修第六识和第七识。
为啥第五识和第八识要到“果上”才能圆满呢?
因为前五识是直接的,一接触就反应了,快得很,你很难说要怎么去“修”它。
至于第八识,可以看成是我们所有心念的仓库,不到最后功德圆满,是很难彻底清净的。
所以啊,这个“识”,其实是一大堆东西,但在我们当前的心念里,它一定是清楚明了的,主要干的就是“了别”的活儿。
至于更深的第七识,你们很多人都不太观察得到,第八识就更不用讲了,里面那些更细微的心念活动,一般人就更难察觉了。
好,聊完了“识”,接着就轮到受阴了。
识阴之后就是受阴,“受”就是领纳。
“领纳”是啥意思呢?就是领会、接触、接受,是你体会到的那种“感觉”。
“领纳在心”,就是你的心感受到了,这就是受阴。
讲到这儿,要先说说“触”和“受”的关系。很多人分不清它俩,老觉得是一回事,那为啥要分两个概念呢?
我举过一个例子,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比如,你忙得满头大汗,但自己压根儿没注意到。你流汗这个事本身,身体皮肤接触到汗水,这就是“触”。
可是,你没关注到、没觉察到,心里就没“感受”。
所以,喝茶的时候也一样。如果你没有好好去体会、去用心,那个感受就会弱很多,很多美妙的信息就这么溜走了。
以前我总觉得,一个人要丧失味觉、丧失感觉,是极少概率的事,除非是身体天生残缺或者功能损伤了。
结果这次新冠,刷新了我的认识。很多人阳了之后就丧失了味觉。那问题来了,他们这是没有“受”了吗?
其实,只是传导味道的功能受病毒攻击的影响,暂时“罢工”了,暂时不起作用了。
但你说他有没有“触”啊?
有啊!吃饭、喝茶,东西进到嘴里,那个“触”一直都在。
那么,为啥说“受”是在“心”里呢?
我以前给你们讲过“用脑”和“用心”的差别。
用脑是概念、是思维。那“受”是不是心?
你看永嘉禅师里说“领纳在心”,这个“心”,指的就是细微的心念活动。如果一件事到了脑袋里,那就变得粗重了,成了概念,那个就不叫“心”了。
要区分的话,大概就是这样。
东西方文化不一样。所以你看,咱们中国人会说“你要用心啊”、“用心体会”、“用心去感受”,这些讲的都是“心”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感受”其实就是“心”。
这样一解释,大家心里就清楚了。
以后再碰到这些概念,就不会光让它们在脑袋里打转了,因为那没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