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
“佛陀”的意义:“佛陀” 是梵文,简称为“佛”,意译“觉者”。众生需要经由长期的修习才可得到这最高的果位。
“佛陀”的意义有下列三种:一、正觉:能够如实地明白一切事物的性质和相状;把烦恼除去,脱离生死的束缚,不再轮回。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纵然修了善业,生到天道去,但将来福报尽了,仍须再受生死,而佛果己经超过了人、天这二道。
二、正等觉:佛除了自己觉悟,更能够宣讲种种方法,平等地教化众生,永不厌倦。阿罗汉、辟支佛只求解脱自己的生死束缚;佛陀的利他精神和他们的自利精神相比,佛陀的慈悲和愿力便伟大得多了。
三、无上正等觉:佛自己觉悟,又能使众生觉悟。这两种智慧和功行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菩萨虽然也有正觉、正等觉,梵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皆成佛
释尊在成道时曾说:“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说一切众生都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只是他们在无始以来,被烦恼缠缚,障蔽了佛性,不断地起惑造业,于是招致生死轮回的苦果。我们若能不断修行,达至内心清静、智慧焕发,这样,佛性便显现了;当达到圆满境界,便称为佛。
二、菩萨
“菩萨”的意义:“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译觉,“萨埵”意译“有情”。它的意义有二:从自利方面来说,菩萨是己觉悟的众生;从利他方面说,菩萨要使众生觉悟。所以菩萨是既觉悟,又能教化众生的人。
修行的方法:要成为菩萨,必须先发菩提心,即发出坚定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次就是实践六度和四摄,藉以屐行上述成佛的誓言。
修行的阶段:在菩萨修行的过程中,根据智慧和功行的深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地前菩萨:“地”就是阶段。菩萨由“初见道”至成佛共分十个阶段,称为十地。初地前的菩萨,在发菩提心之后,积集福德,修习禅定,并在禅定中观察真理,以增进智慧。因为功行尚浅,未入初地,故称为“地前菩萨””。
二、地上菩萨:当地前菩萨功行成熟时,福德增进了,在禅定中洞察真理,便登上第一阶段―初地,即己入“圣人”的境界。菩萨登地后,再努力修行,渐次证得其后的九地,到了十地圆满,便成为佛。由登初地至成佛之前,统称为“地上菩萨”。
文选自《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