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至癸未(公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公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至癸未(公元1583年),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还是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这更厉害了,袁了凡要做一万件善事中进士。之前讲了,在科举时代,一年也不会到100个进士,举人能考中进士的也是十分之一,十个举人就一个能考中进士。袁了凡没有举人命,也没有进士命,现在改,改到进士命也有了。1583年袁了凡求中进士,发愿善事一万条。
丙戌(公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登第,袁了凡考中了进士。1583年发愿,1586年中进士,三年,这一万件善事差得远呢。所以你还是要明白,不是一万件善事做够了,还是从心上改。授宝坻知县,这一万件善事,是袁了凡做知县之后做的,而不是他考上进士之前把这一万件善事做够的。
宝坻知县,宝坻现在是天津的一个区。很有意思啊,我们到南宁,应该讲知行合一的,我们讲的袁了凡;我们5月份到天津,天津跟袁了凡有关系,我们讲王阳明,两个对调一下。
原文: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袁了凡还是说做善事啊,拿一个空册子,治心篇,其实还是“功过格”,功,记录;过,记录,还是很严格的照“功过格”来做。袁了凡有一个特点,云谷禅师所教的,他不打折扣,照单全收,云谷禅师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且袁了凡就见了云谷禅师一次,从此一辈子全这么干。管你是究竟法还是不究竟法,管你是小乘的还是大乘的,反正袁了凡照单全用、照单全收,所以袁了凡很精进啊。
其实也一样的,如果你说感恩日记不究竟,你每天坚持写100条,写到今年,你写六、七年,你也不一样了。但是你可能写了一个月,觉得感恩日记太麻烦了,撇了;格物致知,又不会;“不二法门”,又入不了;感恩日记又瞧不上……那就真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袁了凡真的很单纯。
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晚上在家里的庭院里摆上香案焚香。赵阅道,北宋的铁面御史,写一篇类似于自己功过的文章,把自己一天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烧了给上帝看。赵阅道的意思是我不敢写下来的,我肯定不做;我敢写下来我就做。
你敢写下来,把纸烧了给上帝看,你就去做,这样来让自己行善、不作恶。当然,前提是你得信冥冥中有一个主宰,你如果不信呢?烧就烧呗,你天天欺骗,欺天欺地欺人欺鬼,你是不怕的;但是如果你心有敬畏,如果你今天做了件不敢让上帝知道的事,你肯定不敢写下来,更不敢烧了。所以袁了凡学赵阅道焚香告帝,意思是我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问心无愧,袁了凡不怕上帝知道。袁了凡还是很认真的在积德行善啊。
原文: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袁了凡的老婆比较忧愁,以前我在家里还能做一些善事,所以以前许的三千善事,历时十年、或历时三、四年,都做完了,但今天你许了一万件善事,而在衙中无事,因为这个时候袁了凡已经是宝坻知县,他老婆已经是县长夫人,住在深宅大院,一般能接触外边比较少,能做的事就少了,所以她比较忧愁,袁了凡许了这么多善事,我现在又没那么多的机会,这一万件善事什么时候能做完呢?你看,袁了凡考中进士之后,这一万件善事都没做完,授宝坻知县善事还都没做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