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一)

中华网佛学综合 2025-04-22 10:21:32

原文: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袁了凡做了个梦,向神人诉苦,这一万件事太难做了。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一件善事顶一万件善事。你非要做一万件吗?所以那都不是究竟的,你如果执着在其中,你说放生要连放多少天?那你就去做吧。但是如果你不懂得云谷禅师教给袁了凡的究竟的地方,你天天放生,你放生十年都没用。

梦里,神就告诉袁了凡,你减粮这一件事,抵一万件善事。袁了凡说还真有这么个事,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袁了凡是宝坻知县,他把宝坻县老百姓的赋税减低了快一半,二分三厘七毫减为一分四厘六毫,减了快一分。

减粮这件事情就很大了,因为老百姓交税少了,老百姓自己得的就多了嘛。老百姓打10斤粮食,原来交5斤,现在你交4斤或者交3斤,老百姓就多留一、两斤,家里就能吃得更饱嘛,所以这是一件大事嘛。这也说明袁了凡做官,是真真正正为民谋福利的。如果他不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那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一定是那样的。但袁了凡一定是一个两袖清风,也就是我们说的清廉的、为人民办实事的人,因为没有人要他这么做,他也可以不做嘛。

你就知道袁了凡一直在行善,一直在行善。袁了凡当了父母官之后,他一定会在他的职务上去行善,袁了凡的权力能让他做什么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他一定会去做,这就是良知光明。

原文: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因为袁了凡心里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有一个叫幻余的禅师,袁了凡把减粮的事告诉了他。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重点——“善心真切”,一善抵万善。这三千件善事也好,一万件善事也好,关键看你的心。

看你的心。你天天放生,你心里忧愁;你天天捐款,你期待回报。一万件善事,也就顶一件善事。但是你真是发自内心的去救助一个人,可能你也没给他太多,只是给他一粥饭,或者一箪食,只是给他解决温饱,但是发自内心的救助他。你这一善,抵得上刚才说的放生、捐款。

这是一善抵万善,后面“积善之方”还会讲到,善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偏有正。不是说你做的事都一定是善,你可能以为在积善,其实是在造恶。那这个怎么办?你只要知行合一就行了。你到底要怎么积善呢?知行合一就是最大的积善。

袁了凡明白后,就捐他的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回向之,又做了个回向。

原文: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这是寿命。袁了凡没有祈寿啊,他说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孔先生算袁了凡53岁丑时终于正寝,惜无子。

袁了凡有子了,考中进士也有功名了,这就是泼天富贵了。刚才已经讲了秀才在古代也可能是很穷的,但进士就是人中龙凤了。你只要不是因为朝廷的党争或者政治原因被罢官、被流放,你正常的当一个官员,我们不能说大富大贵,你的俸禄足以让你在古代是泼天富贵了。

现在也一样的,现在如果说你没有千金之命,你又不能把自己改到千金之命,你一辈子得不到。袁了凡这都实现了,祈寿,袁了凡没求他实现了。

所以不用发愿,不用做善事,不用说我做一万件善事、做三千件善事,让我活到多少多少岁……袁了凡本来53岁就该走的,他说我未尝祈寿,袁了凡没有说我行善事一万条,让我活到74岁,他没有。结果呢?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结果到53岁,袁了凡平安度过,活得好好的,袁了凡今年69了。《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在69岁的时候写给他儿子的。最终袁了凡活了74岁,也算长寿了。

所以,你不用发愿、你不用设定目标、你不用去祈求,你只需要入“不二法门”,也就是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那么你的最佳利益就会呈现。你不用去祈愿我要活74岁,你该活到74岁,你就能活了;你也不用祈愿我要中进士,你该中进士,你就中了;你也不用祈愿我要生个孩子,你该生孩子就生了;……连目标都不需要有了,所以王阳明才会讲,立志只是立一个念念存天理之志。我们讲《传习录》的时候讲的,不需要你立志:我要考中进士、我要发财、我要赚多少钱、我要活多大岁数……。“存天理”以外的志都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志——志于道。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