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本焕长老与崇俭戒奢精神

广东佛协 2023-02-13 08:21:21

中国各大宗教团体共同发起的《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对我国宗教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纠正当前宗教界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促进宗教向本位回归,起到正确的典范作用。宗教是教化,是对人心有安定作用的教育,既为教化和教育,则要以提高道德为务,勤俭朴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不仅适用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对佛教僧俗两众也一样重要,是为“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老一辈僧人都以奉佛陀教导的清心寡欲为要旨,以过俭朴生活为荣,不追求华丽场面,不贪图满足身口二欲享受,视“节俭放下最为入道快捷方式”。

在当代高僧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本焕长老无疑是佛门泰斗和禅门尊宿、一代宗师。本焕长老一直以身垂范,作四众楷模。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通佛学,道心坚固,戒律精严,懂得管理,数十年如一日刻苦修行,深受四众尊崇。本焕长老亲灸来果、虚云二位禅门大老,礼来老为亲教师,在虚老座下得法,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博采众长集于一身,在禅宗心法上获得顿超亲证的受用,成就了本老一生道眼圆明、人格高尚的高贵品质。

本焕长老是佛法的实践者,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数十年来,坚持寺院修持生活,养成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在寺院生活中,本焕长老践行古人的教导,甘于安心过着平常的生活。本老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惜福,要修行,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达到目标,都要靠行,利益众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惜福修行就是要懂得生活,珍惜当下,安于现状,没有过高的欲望,这就是“福”,走下去成就众生、利益众生、教化众生,自己福德智慧具足才能成佛。福不足、慧不足,不能成佛,慧足要自己用功去修;福德要我们去培,我们的智慧是修得来的,福德是培得来的。求福就是修行,福本来存在,但是需要自己去取得,没有经过痛苦磨练,就不会得到福祉的降临。求福就要正当生活,要珍惜已经得到的东西,消除欲望,就是训练本心,这个“本心”同样也要在生活中锤炼出来。本老在长期的寺院生活中养成节俭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在寺庙管理中不经意流露出来,让弟子和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老人家的感召。本老使用餐巾纸,一定要把纸撕成两半来用,因为他觉得一整张太浪费了,我们的福报不够使用到一张纸,只能享受半张纸的福报,用一半就够了。从小处着眼,是老一代僧人最可贵的本质,他们都经历过苦难的生活,深知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半张餐巾纸显露了长老的勤俭品格,让我们在他身边的人都受到深深的教育。

佛说:“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到寺院的信众,以能和本老在一起吃饭而感到为荣,却不知吃饭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种修行。本老说我们大家有缘,千里来相会,没有缘就不能相逢。大家今天同在一起修行,同在一起吃饭,这个缘不是一生、二生就有的,是要有多生多劫的缘,才能聚会在一起。过堂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我以为我这个人吃饭很考究,却发现大家吃的跟我一样,都是很好的很普通的家常饭。要知道,吃饭不是白吃的,吃饭是要还钱的,要算帐的,沩山禅师讲:“老僧打一坐,能消万石粮。”大家不要认为开悟是个小事情,这是生死大事,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吃饭个人饱。虽然每人都要吃饭,即使是出家人也不能免俗,但是怎样吃饭,却能够见到一个人的品格,看到人的本性。

跟本老吃饭,得到本老的加持,给你夹菜,非常开心。但是本老规定,一不能浪费,哪怕只有一粒米饭掉在了桌上,也要捡起来吃进去。二是必须吃完,桌上的菜一定要全部吃掉,不管你愿意与否,必须光盘。为了把菜全部吃完,本老会采用硬性分菜的办法,承包给每位信众,这时吃相难看就出来了,但是再怎么难看,你也要把盘子和碗里的东西都吃掉。包括本老在内,一视同仁。我亲眼看见本老把桌上的米饭捡起来放到嘴里,吃完饭的碗再用开水涮一下,全部喝掉,一点都不浪费。“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本老之所以把吃饭看作是修行,强调不能浪费一粒米,就是将吃饭看作是修行的行为,禅宗说饿来即吃,吃饭即是修行,为了色壳子多吃点,把色壳子养得好一点,好用功办道,好做一些事,不暴殄天物,对得起供养你的施主。

本老的俗家弟子请本老在饭店吃饭,本老讲世人请客,请尊贵的客人,一定要到高贵的地方去。但我这个和尚是个地位低下之人,没有用的。身穿百衲衣,口吃千钟粟,夜坐无畏床,朝睹弥陀佛。老人家虽然不得已而到饭店,世法难违,必要的俗礼有时也不得不去应付,但是骨子里总感到不舒服,有违心志,知道这是成道的最大障碍。本老一生最喜爱的就是大米饭和青菜,在圆寂前,面对各种高价和高贵的营养物,他一点也看不上,就想能够喝上一碗粥,以解他的心中之馋。本老说众生在社会上,有人大富大贵,吃不尽,用不尽,也有一般的,还有很贫穷的,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也是我们修因的不同,种因得因,由因得果。因果很重要,要获得好的因果,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小看大,由弱变强。老人家生活在海边的南方广州与深圳,这里的水有的是,但是他从不浪费,惜水如油,每次洗脸用水,只要求用湿毛巾擦擦就行,舍不得多用水。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参考消息》上说了,现在资源不够,水资源很缺少,我们不能给社会增加负担,能少用就少用吧,而且这样做,可以增加福报,也是为众生祈福。

规矩是寺庙的硬性规定,像吃茶的规矩,那个杯篮子放到佛前两边,茶壶放在维那那里。吃茶要和吃饭一样的(龙含珠),杯子放下时,要齐等一条线,放在一条线上。当维那师父看到了卓杯子,茶壶走了三个圈子,杯篮子茶壶就出外。维那师卓杯子,大家收杯子,收杯子都有规矩。放杯子要在一条线上,半边先放,不能出响声。《高旻寺规约》规定“亦不得穿丝绫绸缎及皮货”,缯绵皮物若展转来离杀者,本老的衣服,都是一水的棉布袈裟,他从不穿那些看似很舒服的绸缎衣服,在同样的一块布里,也可以看见高僧的作为。

梁武帝向志公国师请教,他修了那么多寺庙,功德有多大?志公国师回答:只有片瓦之功。因为建寺庙钱财,来自天下百姓,不是他自己的血汗钱。有一次,他路过建庙的工地,工人们正在递瓦上梁,他顺手帮助递了一片瓦,拿这个瓦上梁是真功德,是他身体力行所做的功德。本老一生的弘法事业中,重修祖庭、寺院近二十座,先后担任过南华寺、别传寺、光孝寺、弘法寺、四祖寺、莲开寺、大雄寺、报恩寺、斗方寺等多座寺院方丈。他建寺的功德梁武帝不能比,因为他没有动用国家一分钱,全部是由信众捐资建起来的。本老遵循乃师虚云的做法,重要的是把寺院建起来,让佛教种子重新落地生根,是为第一务。本老修的寺院,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实用。深圳弘法寺是本老修的寺院,这座寺院在他生前一直空间局促,稍有一些大的佛事活动就不能开展,特别是几个大殿之间因为距离太近而有些影响视线。但是在本老的管理下,寺院井然有序,清净庄严,蓬勃向上,充满朝气。他以身作则,引导大众修行,坚持早晚课诵,冬参夏学,结夏安居,禅法上坚持祖师古训,又有新的发展。弘法寺的建设资金只花了几千万,虽然没有满足越来越多的信众要求,但是建庙实用,不搞铺张浪费,是本老建设宗旨,与现在有的地方动辄动用几十亿或上百亿建设的各种“宫”相比,本老建设寺院的想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本焕长老终身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求名闻利养,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求身边的人待人要热情,不可嫌贫爱富,不要怕麻烦,有难必帮,平时所得供养,悉数用于寺院建设事业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从无私人积蓄。他勤于律己,生活淡泊,不图享受,于细微处着眼,于平凡中体现不平凡。一颗平常的心,一位觉悟的人,对佛教事业,满腔热情,不计得失,只讲奉献,不图回报,“清俭知足,常行头陀,愍诸厮贱,赈济贫乏”,牢记为众生服务的使命,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兴办医院,慈悲济世,利益众生。

来源:《广东佛教界崇俭戒奢教育资料汇编》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