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观音传说与民众宗教信仰心理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10-27 08:06:37

文章信息

作者:魏德毓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内容简介

“观音菩萨”半个亚洲的信仰,在中国拥有广泛的信众,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说法,其影响不言而喻。观音信仰的广泛传播与信众的宗教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作者就观音传说与不同时期民众的宗教心理进行分析,内容共分三部分:

首先,说明观音信仰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变迁。(一)从印度有关观音起源的传说与观音相关的佛典入手,分析了观音身世的多种说法,提出观音“虽善无征”的看法;(二)分别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论述观音信仰在中国由男性向女性转变的过程,作者认为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三)从观音与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民俗的关系,说明了观音信仰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

其次,以时间为线索分析观音传说以及民众宗教信仰心理的演变过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民众虔诚地祈祷观音,希望法力无边的菩萨能够帮助他们解脱现世的苦难。(二)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民众对观音的崇拜更注重现实的福利性;同时,观音形象塑造的人性化以及观音信仰中所蕴涵的复杂的人际社会关系,说明民众的观音信仰趋向世俗化,其信仰心理的虔诚性、神圣性在逐渐褪色;以及呈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表明民众的宗教区别观渐趋模糊。(三)明清时期观音信仰的世俗化特点更加明朗,最为突出的表现在神明职能的世俗化,民众宗教信仰心理的虔诚性、神圣性在进一步弱化,菩萨日趋仙化,“三教合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最后,分析妇女在观音传说中所表现出的信仰心理的独特性。下层妇女信仰中的观音有送子、护产和保护爱情的职能,这表明下层妇女在宗教信仰心理上希望观音能够帮助她们实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也是女性观音信仰世俗化的典型表现。也表明观音由男性向女性的转变,正是佛教出于吸引女性信徒的需要。同时,上层妇女由于受过一定的教育,她们的宗教信仰心理明显有别于下层妇女,更多地表现为借助观音信仰进行伦理教化和维护皇权。

总之,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对不同时期的观音信仰与其信众的宗教心理进行分析,指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演变即是神圣性转向世俗化与人性化、伦理化的过程。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