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学术形态研究
文章信息
作者:王建光收录于:《普陀学刊》第十四辑,第200—225页。
内容简介
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时期里中国佛教主体形象的重塑、发展路径的调整及思想内涵的更新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些都影响到佛教学术形态的改变与重构。因此,本文作者对于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学术形态进行了研究。
作者的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对于学术形态及佛教的学术形态进行了定义,指出学术形态是指一种学术思想及其活动所表现的社会存在样式或角色形态,它既反映了一定学术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建构,也反映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的学术活动在社会意识中的存在形式;而作为一种历史角色的佛教学术形态,其形成与表现受制于佛教思想在一定社会文化存在中的知识性建构形式和思想性力量,它既是佛教思想发展逻辑的反映,也受到社会文化力量的多重制约和多元影响。第二,对于清末的佛教学术形态进行了介绍,指出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形态的形成源自清末而成型于民国阶段,此时的佛教学术形态既有对传统学术方法的历史继承,也有其创新之处,而杨仁山即是近现代重建佛教学术形态承前启后第一人。第三,对于民国时期佛教学术传播维度的逆向改变进行了论证,指出民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受到中外文化冲突之后的震荡反应与改革重建期,在此复杂的文化维度中,近现代佛教学术方法得以形成和发展,学术形态得以明确和稳定。第四,对于近现代佛教发展的学术反应进行了论述,指出清末民初时期,得益于中外佛教学术形态的多元化对照,中国佛教学术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大和延伸,佛教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创新,具体体现在佛教的学术内涵具有丰富法国际视野、对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反思及学术形态建构借鉴域外学术方法等三个方面。第五、对于近现代佛教学术形态的形成进行了阐述,指出近现代佛教一直在不断地建构着新的佛教学术形态,主要体现在用新佛教奠定新学术形态的基础、用现代学术元素充实新的学术形态、用多元学术方法建构新的学术形态、用新的文化维度彰显新的学术形态等五个方面。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学术形态的发展不仅丰富和强化了中国佛学的思想魅力,也促进了二十世纪中国佛学的发展,使其学术形态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作者简介
王建光,男,1963年出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撰有《中国律宗思想研究》《如是我乐:佛教幸福观》《中国律宗通史》《中国佛教通史》(合著)等十余部著作,并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