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红楼梦》之风月宝鉴引申的横向思维——万境归空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3-06-16 00:06:01

以前喜欢看小说,四大名著都读过,唯独最喜欢看《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刚出家的时候以为不能看佛学以外的书籍,后来慢慢懂得只要是对学习有增上作用的,正知见的书籍是可以阅读的。曾经也是学生的时候看《红楼梦》,那时就为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生动典雅的语言,传神入微的人物描写,伏笔的精细,各种词句的恰当运用,给读者感受到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古典的美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对于这本巨著内容贯穿记忆最深的是四大家族富贵奢靡的生活和政权之间的明争暗斗。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说是一部人情小说。的确如此,即便红楼所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读红楼时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人性中的美与善,卑劣与自私也在红楼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部《红楼梦》表面上以四大家族为支撑点描写世态炎凉入木三分。多年以后再读红楼时身份变了,当我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读这本巨著,思维跟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不一样,其中的学问太深。

故事以神话开篇,讲述了一块石头的入世因缘。说有一块女娲炼就但又未用来补天的通灵之石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听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路过谈论红尘之荣华富贵动了凡心,请求僧道二人带其入凡享受几年。僧道二人劝它:“岂不知红尘中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奈何石头凡心已炽,哪听得进这些话语,僧道二人知此是命数,不可强制,乃遂石头之意,将它带下红尘。此石虽灵性已通,只因生了贪欲之心,贪着世间的荣华富贵,所以被僧道二人称为质蠢。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因得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久延岁月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滋养,遂得脱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值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为还甘露灌溉之惠,也想下世为人,把一生所有眼泪还给神瑛侍者,值此因缘有了一段红尘中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虚幻是美丽动人的,现实却是血泪枯骨,而这虚幻颠倒世界的腐毒却被所有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唯有拙笔浅墨摘录一段释心舒怀。其中有一卷写的是风月宝鉴,此段很有深意。有记载说“风月宝鉴”曾是曹雪芹写的初稿,后来经过删改改成《红楼梦》。此文本中是以实物形式出现的,是用了一面神乎其神的“风月宝鉴”镜子来对世人谋虚逐妄的警示。虽然在正文中之出现了一回,但此之用意却是贯穿始终的。话说贾瑞对王熙凤起了邪念之心,被王用毒计陷害。此厮被抬回家不知悔改相思成病,在病入膏肓之际遇一跛足道人来家化斋,称能治贾瑞冤业之症,送他一面镜子,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个字。道人告之贾瑞此镜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只能照背面。贾瑞听此话拿镜子照背面,只见一骷髅白骨立在那里,吓得他扔掉镜子,骂道人骗他,忍不住照了正面,最后邪思妄动之症病发而亡。瑞家人愚蠢,以为是镜子害死贾瑞,要架火烧掉镜子,镜子哭到:“谁让你们照正面了,你们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所谓的世家贵胄,事实上是纨绔膏粱,他们生活在金银富贵,繁华温柔之乡久已,无法体悟到娑婆世界无常之苦。而贾瑞三番两次在梦幻泡影的虚幻中,任欲望恣意膨胀不能自拔。此厮愚钝,不明道人之意,陷入自己构织的幻境中,濒死都看到镜中王熙凤屡屡招手,最后被自己无明贪欲之心害死。

所谓“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净土十疑论》讲“爱不重不生娑婆”此爱是欲望的表述,指世间执爱,因为众生执著这个色身是我,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贪就是有所爱,对物质的贪爱,对情爱的贪爱。生命轮回皆因众生起心动念因无明迷失自心,不能了之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所致。由于见思惑的存在而执著外境色尘,本性非有却认为是实有,一切虚妄的世俗现象都是凡夫众生假名安立的,然后依此各种假名做种种妄想。爱的范围很广,以众生内心的贪执为基础,有爱就想占有,想占有就会贪,甚至修行人的贪法、贪清静、贪境界都是贪的表现,众生因此而沉迷烦恼痛苦之中无有出期。修道之人,观白骨是修行的利器,帮助自身熄灭对色身的执著、贪爱,破除我执。世间的普通人反观也是砥砺人生的无上法宝,意在警示世人一切都是无常,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从而帮助直面人生的挫折和磨难,战胜自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作者写此书先以神话故事开篇,通过一块石头的下凡历劫,享受了红尘中荣华富贵的兴衰和悲欢离合,最终磨出光明,修成圆觉,创造了一个世间的繁华盛景,然后再让繁华落尽。也正是“风月宝鉴”正反两面的隐喻,从佛法的角度讲世间红尘的荣华富贵和男女之情爱都是因缘所生法,幻化皆空,暂时显现的假象。警醒世人荣华富贵不过是无常的生灭法,一切皆如梦幻泡影的可悲可叹,意在度化世间有情不要执迷在世间的贪欲之中。空理不是脱离所有的世间虚妄现象而存在的,空不是没有,是相对有而说的空。不能观照世俗一切法的虚妄现象,就不能知道一切法的真实本体。必须观照到万法的虚妄性,才能证入诸法的空性。四季更迭,荏苒代谢,百年如旦暮耳。红楼一梦,多是无奈荒凉,世间娑婆,无非是黄粱一梦,万般皆苦,唯有出离。引导有情众生欲脱离生死免诸轮回,应该放下对世间的一切贪欲之心,看破万缘,发心修行,找到自己的本性初心,解脱自在。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