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大足地区唐宋时期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遗存的初步考察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3-06-29 00:28:23

作者:中山大学姚崇新

大足学刊·第二辑,2018年,152—194页

大足地区的千手观音造像只是整个川渝地区唐宋时期千手观音造像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与大足以外区域特别是大足以西区域不同时期千手观音造像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了解它们与大足以外区域造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川渝地区唐宋时期的密教及密教造像的传播轨迹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内容有三:

一、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兴起及其在巴蜀地区的初传。综合画史文献记载和现存最早的造像遗存的分布情况,推知国内的千手观音造像最早出现于唐朝的两京地区。但从目前唐代千手观音造像遗存的分布情况看,比较集中的首先是敦煌地区,其次是川渝地区。不过,它们的年代普遍晚于两京地区,可见千手观音造像经历了从两京向各地逐渐扩散的过程,川渝地区的千手观音造像,与敦煌相同,最早也出现于盛唐时期,地点是成都。

二、北山造像。从造像题记看,作者认为北山摩崖造像肇始于景福元年至乾宁二年(892-895);而从佛湾的崖面情况以及韦君靖像、《韦君靖碑》来看,佛湾的南端很有可能成为北山造像最早的开凿地点;而川渝地区的千手观音雕刻除善跏趺坐、结跏趺坐等姿势外,亦有立式,只不过善跏趺坐的姿势在川渝地区占主流。北山千手观音造像一般头戴花蔓宝冠、冠中现化佛、胸饰璎珞、千手观音正大手以及法器的做法等,都比较符合经轨。

三、圣水寺与宝顶山造像。圣水寺与北山两地造像的有明显差异,圣水寺造像代表了当地千手观音造像图式的早期特征,这一时期眷属队伍的内容似乎更接近经轨,因此整铺图像更具有经变的性质;而北山造像代表了当地千手观音造像图式的新变化,这一时期眷属队伍出现了不合经轨的新内容,这应与当地流行的佛教思想、佛教信仰的新变化有关。总之,川渝地区唐代千手观音龛像的构图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敦煌盛唐以来千手观音经变构图形式的影响。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