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元禅画中的白衣观音像
作者:朱文丽
来源:山东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宋元时期白衣观音像常出现在禅画中,主要以冠搭白帛、身着白衣的女性形象为其特征,具有平淡天真、简朴素雅的审美特质。文章从其渊源、样式、布局、画风等角度说明宋元禅画白衣观音像的整体面貌。
首先,说明白衣观音艺术形象的来源及其传播。白衣观音形象最初来源于汉译密教经典,又逐步与中国民间的白衣人信仰相结合。至五代时,白衣观音信仰在禅画兴盛的江南一带流传。随着白衣观音祈雨灵验故事的盛传,民间祈求白衣观音护佑的范围也逐渐拓展,民间还常祈祷白衣观音能救治病苦。到宋元时期,白衣观音像因其符合禅宗清净、简淡的审美倾向,从而成为禅画家乐于表现的画题。
其次,阐释宋元禅画白衣观音像的典型样式。白衣观音姿态主要有坐像与立像两大类:(一)坐像又主要以入定观音、卧石观音为主。入定观音像白衣覆头,袖手,身体微侧,结跏趺坐,表现了观音禅定坐的姿态,属于宋元时期禅画白衣观音像的典型样式,造型来源于修习禅定的僧人形象,也象征着佛教行人的身不动摇、心入正受的修行境地;石上卧观音描绘的是倚卧于山岩之中的白衣观音形象,表现出一种自在闲适的姿态。(二)立像则以行道数珠观音、莲舟观音为主。数珠观音像以两手交叠于腹前,手持数珠的形象出现;莲舟观音像以乘一叶舟形莲瓣漂浮于海上而呈现。二者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了既乘莲舟又持数珠的融合形式。
再次,宋元禅画白衣观音像的构成要素。白衣观音像虽形式上仍受传统佛画的影响,但明显削弱了外在的神性光辉,主要表现在衣著服饰趋于简淡质朴,在沿续传统佛画中白衣观音冠发覆白帛,全身袭白衣的特征之外,还呈现宝冠与璎珞趋于简化,甚至完全隐没于外衣之下;其随身法器主要以杨枝、净瓶、莲舟、数珠为主;眷属胁侍则是善财、龙女、韦驮、龙为主;自然景象则以水、月、树、石为描绘对境。
最后,宋元禅画白衣观音像的艺术面貌。此时期的禅画白衣观音像以水墨画为主,部分在局部有少许设色,具体画法分为白描、减笔、泼墨三大类。其中,白描画风空灵萧散,以李公麟画脉为代表;减笔风疏淡简逸,以绝际永中为代表;泼墨往往与减笔相结合,画风酣畅淋漓,以贾师古、牧溪、张月壶为代表。这些白衣观音像画法风格虽有不同,但中心尊像的画法主要由李公麟画脉传承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