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研究
作者:岳梦瑶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观音信仰随着佛教的东传进入中国,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和沉淀,观音逐渐成为本土化、民间化的神灵。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佛教范围,成为了民间神、甚至是道教的神灵。文章就宋代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进行研究:
一,观音信仰的传入与发展。从三国时印度观音信仰最早的输入至西晋时的正式传入,乃至南北朝时的全面输入和隋唐时的被民众吸收和改造,使其不断完善起来。至宋代,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倾向,为适应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观音信仰的诸多元素如观音的思想、身世故事、形象、功能等不断进行中国化的改造,使之更加贴近普通民众、适应本土环境、符合社会需要,观音信仰由此出现了伦理化、地域化、民俗化、功能化、女性化等转变。
二 、宋代观音感应信仰的中国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观音在中国社会的流传与发展,观音信仰不再仅是救急难等的需求,在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观音感应故事在宋代功利主义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下逐渐世俗化,更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延寿、占卜之功能;在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下,更注重社会教化之功能,赞扬孝道,出现了送子功能。这些最终推动了观音信仰世俗化、伦理化的中国化转变。
三、宋代观音身世信仰的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即观音身世的演变。北宋蒋之奇根据民间妙善传说润色加工撰成《香山大悲菩萨传》,后经过蔡京的书写,被刻碑保存于汝州香山寺中,后由此在民间继续发展与完善,其故事情节融合儒、道教思想,体现出佛教信仰与中国儒家孝道的冲突,和宋代以后观音信仰对传统孝道的完美结合和肯定,以及推动并影响了佛教观音菩萨转身为道教之慈航真人,具有佛道的双重身份;同时妙善公主故事的流行与观音显相由男到女的转变联系巨大,推动了观音信仰的女性化发展。
四、宋代以后,观音在中国拥有了广大道场,真正地扎根于中土,成为了中国的观音菩萨。而杭州上天竺寺作为宋代要观重要观音道场之一,由于天竺观音祈雨祈晴之盛行,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重视。宋代上天竺寺与天竺观音的兴起与发展,放映了宋代观音信仰的功能化、地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