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参学有感——莫高佛光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3-08-22 09:08:27

荷月之初,趁假期之闲,一张车票,一台相机,一身简单的行囊,坐上高铁去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这一路尽赏西北风光,穿过祁连山脉,茫茫戈壁,当看到风吹着沙卷起一个又一个的沙堆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此行最终的目的地是敦煌莫高窟,现在我终于踏上这片堪称佛国艺术瑰宝的土地。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内的县级市,“敦”者盛也;“煌”者大也;取盛大辉煌之义。“敦煌”这个地名记录了这座位于祖国边陲西北小城曾经的辉煌,敦煌是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是佛教从于阗、龟兹等地传入中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僧侣向西求法的驻足地。此地古称佛国,往来皆是圣人,法显、玄奘、安世高、鸠摩罗什、竺法护等在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高僧,都曾在此驻足停留随缘度化。正因这些僧侣往来,于是,佛教文化成为敦煌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你有没有来过敦煌,但你一定知道莫高窟,莫高窟是隐藏在河西走廊尽头的佛教艺术宝藏,莫高窟现存的洞窟有735个,保存的壁画现有四万多平方米,彩塑佛像约有2400尊,东西长度约1600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有“东方卢浮宫”的美誉,在莫高窟的脚下,随手捧起的沙子即是上千年的历史。

敦煌之行的前夕,我做了无数的功课,在纪录片和书籍之中发现莫高窟之美,当我站在莫高窟九层楼广场之下,抬头望着我向往数年的圣地,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如不是周围有无数的游客,我定会泪如雨下,我脚下的土地无数高僧曾在此礼佛修行,无数虔诚的信仰者布施财物,只为营造心中的佛国净土。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做一件事,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古时的工匠画师,忍受着风沙之下夏日暴晒,三九严寒,手中拿着斧凿,在与石壁碰撞中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是佛菩萨对他们的加持,千年之中无数岌岌无名的画师铸造了莫高窟此时的辉煌,对他们来说千年只在一瞬,而此时慕名而来的游人,却是一眼千年。

莫高之名,取举世莫如其高之义。当我们在千年莫高瞻仰璇玑妙像,观赏落英缤纷之际,不能忘却乐僔禅师的功德,他是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的开创者,在动荡不安的十六国时期,乐僔禅师剃发染衣,安住庙宇之中,可乱世之中难求妙法,他思忖:“佛自西方而来,我若西行,必有所得”。于是他自中原出发,向西而行,数月奔波劳顿行至敦煌,在黄昏日落之际,他正准备休息一晚,他突然鸣沙山与三危山中间迸出万丈光芒,光中似有千佛化现,净土庄严在金光中尽显无余,沐浴在佛光中的乐僔禅师不禁感慨:“这就是我心中的佛国”,于是他在此地开凿洞窟,坐禅修行。于是从公元前366年直到元代,莫高窟的开凿营造、造像雕刻事业从未停止,大漠驼铃伴随风沙吹响千年,工匠手下斧凿之声不辍,千年前照耀乐僔禅师的那一缕佛光,至今仍光明不绝,庇护了敦煌这片风沙中的净土。

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平民艺术经典代表之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壁画造像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这些壁画造像之精美丝毫不逊色于名家之作,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朝,这千余年中我们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画师、工匠为莫高窟添彩加墨,成就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千年不朽,历史的记事簿上永远记录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样不能忘的还有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对于古代的敦煌人、莫高窟人来说,生在这片土地“生出玉门关”成了他们的毕生心愿,比起这个大多数人难以实现的愿望,守护莫高窟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更为重要,他们或许没有宗教信仰,不懂艺术,但他们知道生在敦煌就是要守护“佛爷”,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之上,在莫高窟周边建造房舍,做营生事业,才不致莫高窟淹没在大漠风沙之中。

要离开莫高窟之际,我频频回首,思及乐僔和尚开敦煌莫高首窟之功德;无数工匠在烈日严寒、风霜雨雪中坚持塑像作画之艰辛;历朝历代无数人对莫高窟的守护,心中无尽感恩,眼中再次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今日你我所见的莫高窟。恍惚之间,我似乎也看到了莫高窟九层楼顶上隐隐约约有数道金光直冲天际,我相信是乐僔和尚看到的那缕佛光,如今照到了我的身上,我才舍得转身坐上回程的大巴,感叹莫高窟之旅不虚此行,我不仅看到了敦煌的壁画造像,还感受到了莫高窟的千年加持。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