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常被称为“红尘”
这滚滚红尘中充满
纷纷扰扰、是是非非
剪不断、理还乱
有时不妨暂时抽身
换个角度重新看人生、看世界
也许能见到不同的风景
赏天地自然,放松疗愈
人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关进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丛林”里;
日复一日重复着相似的事情,与固定的一群人相处、交流、共事;
所谓的放松、休息就是刷手机,而看到的内容,其实是算法迎合个人喜好的定向推送……
当这样的状态成为常态,成为生活的全部,乃至全世界,身心很容易感到压抑疲惫、戾气难消。本来无伤大雅的事,也能引发矛盾和冲突。
因此,一定记得常去户外走走,近的可以去步道、绿地、公园,远一些走入乡村田野、青山绿水间。
欣赏天地山川、气象万千,静听鸟叫虫鸣、流水潺潺,呼吸清新空气、泥土芬芳,感受清风拂面、雨滴清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的身心更容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疗愈,感受生命本来的充盈自由、鲜活宽广。
即使重新回到城市里、工作中,内心也多一份恬淡放松和美好期待。
看世间百态,尊重接纳
常言道:“心小,事就大;心大,事就小。”
生活在世间,虽难以将自己完全置身事外,但尽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百样人、悟百种业,丰富阅历、打开心量、提升格局。
原本挡住前路的大山、压在心头的巨石,可能只是脚下的一颗小石子,迈过去就是了。
回首往事,很多人常常感叹,有些烦恼的确是自找的。但当见识、认知、心智没达到某个高度时,那段所谓的“弯路”就是“必经之路”。
能看到曾经的自己是多么幼稚、无知,恰恰说明现在的自己已经更加成熟、智慧了一些。
同样的道理,眼前一时的烦恼、纠结、困顿,与过来的那些坎一样,只是生命再次成长的“磨刀石”。
与其排斥、抗拒,不如主动接纳、面对,放下面子和架子,观察、欣赏、随喜他人的优点长处,虚心学习成功经验。
此外,学会尊重不同人的选择。不要拿着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想法,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看不顺眼,甚至想指点一二。
这种好为人师的冲动,对着外人时也许比较容易克制,毕竟关系没那么亲密,无权置喙。
但如果对象是与自己亲近的人,比如父母或孩子,可能关心则乱,难以冷静、理智地面对。
总想要干涉、插手,甚至越俎代庖,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边界感”。如此,得到的反馈和效果,当然不会太好。
因此,多看看世间百态,扩大眼界和心量,认识并接纳世界和生命的多样性,放下自我一厢情愿的执念。以谦逊平和、淡然宽厚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人际间的烦恼、是非就少了。
修清净自心,处处净土
《坛经》无相偈中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维摩经》亦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可见,有智慧的人,从不向外驰求,不会将他人的过失放在心上,更不会因他人过错而放纵自己,染污清净自心。
若无烦恼障蔽,便能见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水泡、如尘影,只是因缘的短暂显现,宛然有毕竟空。
没了是非得失之心,自然不见世间是非之事。
即便遭遇伤害和不公,也能淡然应对,不以情绪制造“毒箭”,让自己和他人受二次伤害。这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就像寒山大师问拾得禅师:“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禅师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世间一切无不是
因缘所生、唯识所现
所谓的是非
只是以染污的世间心
所见到的景象
与其纠缠不休
不如走出逼仄的“茧房”
去自然中放松身心
谦逊平和地向众生学习
将红尘作为道场
修一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
当内心有万千风景之时
眼前的是非纷扰
自会随风而散、无影无踪
编辑 | 普秀
摄影 | 熙全 光耀 昌贤等
责编 | 灵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