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学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五戒是成无上菩提的基础,也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
五戒即是指: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的道理虽然道理简单,意义却非常深远。
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
五戒的究竟处,是了生脱死的正因,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皈依的佛弟子,因缘成熟时,都应受持五戒。
第一、不杀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皆然。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道。释尊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杀生戒是维护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的一个前提,佛弟子亦可由持不杀生戒来培植慈悲、仁爱之心。
第二、不偷盗
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偷盗有很多种,例如假公济私、顺手牵羊、偷漏国税等等,概括来说就是明知是他人的财物,却以不正当的手段故意将它占为已有,这样子叫偷盗。
福报是积来的、修来的,佛弟子修行佛法,不仅不能偷盗他人之物,更应将自己的东西布施给三宝以及需要帮助的人,在在处处积福、培福,从而广结善缘,增长福慧。
第三、不邪淫
大乘佛教
四众弟子,有出家众在家众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除夫归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
邪淫的范围,不仅是不与夫妇以外的男女发生关系,即使夫妻之间,亦有非时、非地、非处、非器的限制需要遵守。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第四、不妄语
凡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等皆为妄语。如两舌、恶口、
绮语
等。
妄语不但欺人伤害别人,也是自欺伤害自己。佛陀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语戒,教导我们说话要诚实,不可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不可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不可以因妒忌别人而挑拨离间,妄言中伤。
第五、不饮酒
酒,指所有迷乱人心的东西,酒除了液体之外还有固体的。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酒的本身,并无罪恶,因为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不饮酒。
《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受持五戒的意义
戒为续佛慧命之所依
戒为修学佛法之基础
戒为解脱轮回之根本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受戒是守法、是保护,受戒可以增加功德、福慧,持戒可以断除烦恼习气,能够认识、受持五戒的人,享有真正的自由。
《法华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就应该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我们学佛是为求解脱而来,就必须如法持式,从而断除现有的烦恼,亦能销熔未来的结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
戒是防止义,能防非止恶。刚刚学佛的人,一听到戒,可能会担心害怕,“做不到怎么办?”“犯戒了怎么办?”“受戒后,会不会不自由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接踵而来,促使自己认为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进而不敢受戒。
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后不再造,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则会渐渐沉沦三涂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