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什么是五堂功课?

五台山佛教 2024-09-20 10:51:06

什么是五堂功课?

我们在寺院参观游览时有时会遇到师父们做晚课,也有佛弟子在修学过程中会听说“五堂功课”这个词。事实上,五堂功课就是早晚课的另一种说法,这是汉传佛教出家人每日都要进行的日常功课。那么师父们每日的早晚课都在做什么呢?五堂功课具体又是哪五堂呢?

佛陀时代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僧众念经有了佛像,经典记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往往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和修习五悔法门(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为每日的常课。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僧尼轨范三例:一是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是常日六时行道(日三时,夜三时)、饮食唱时之法;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当时天下寺舍普遍遵行,其具体条文今已失传。其后南齐箫子良有《僧制》一卷。梁光宅寺主法云也创立僧制,现都不传了。智者大师居天台山,创立止观法门,规定寺众分为三等:或依室坐禅,或别场忏侮,或知僧事。依堂之僧每日要四时坐禅,六时礼拜(见《国清百录》)。其后各宗成立,都有行仪的规定,但现在已难考查了。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因为佛教在元代相当杂乱。明初稍加整顿,各寺的日常行事各各不同。其后逐渐统一,成为定规,就是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

早殿是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歌赞。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事忙时可以只念后一堂,有的寺院在平日只念一堂功课,在节日念两堂功课。

《楞严咒》在西藏文经典中称为《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有息灾的功用,西藏各喇嘛寺院也是每日念诵的。《大悲咒》出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门。关于《十小咒》的名称和出处,列举于下:

(一)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出《如意轮陀罗尼经》,也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之一。

(二)消灾吉祥神咒:出《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

(三)功德宝山神咒:出处不明。

(四)佛母准提神咒:出《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五)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是元代人译,没有经本,乃阿弥陀佛法门之一。

(六)药师灌顶真言:出《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七)观音灵感真言:元代人译,没有经本,也是观音法门之一。

(八)七佛灭罪真言:出《陀罗尼杂集》。

(九)往生净土真言:即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十)天女吉祥真言:出《金光明经》

依真言宗的规则,凡持诵真言,必须依照仪轨,如法持诵,方有成就。这样合众多真言,各念一遍,只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诸鬼神,以祈愿寺中安静无难。

晚殿有三堂功课,分别是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第一堂),礼拜八十八僧众念经佛和诵《大忏侮文》(第二堂),以及蒙山施食(第三堂)。

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和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侮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是可以灭罪的。《大忏侮文》也出于《决定毗尼经》。唐不空三藏曾译有《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可见在印度也是日常遵行的。施食本来是真言宗的一种日常行事,但必须依照真言宗的仪轨,有一定的观想、真言、手印,方得成就的。

晚殿的三堂功课,在一般寺院中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大忏侮文》,蒙山施食却是每日要举行的。

(本文摘录自《法苑谈丛》)





来源:五台山佛教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