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成都文殊院“无心茶会”第三季·云水清明开席

来源:成都文殊院 2022-05-10 10:51:04

近年来,寺院以宗性大和尚提出的“宁”“敬”“简”“悦”为精神意趣,“无事为本”“无念为宗”“无心合道”三重境为接引方便,借鉴禅宗普茶和雅的仪式感,涉入禅堂静坐的体验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无心茶会”文化活动。自2021年清明节盛启“无心茶会”第一季·春寂寂后,文殊院于同年盛夏再次举办了第二季·无上清凉茶会。

2022年暮春清明,“无心茶会”第三季·云水清明,由空林佛学院、立心书院、“香园”禅意生活体验区联合承办,文殊院首座能干法师、西堂本一法师莅临,文殊院常住及佛学院法师,巴蜀文化界名人、学者等,于祖堂前静启茶席。

▲祖堂前静启茶会

▲清印法师主持茶会

寺院自古就有清明时节祭祖扫塔的传统。此次文殊院清明祭祖活动,既遵循古制又推陈出新。它延续了“无心茶会”第一季的风格,将祭祖与茶禅相结合,借供茶感念先祖,用品茗感悟人生。

虔诚敬献  祭祖念恩

磬响三声,收摄身心。茶会进入第一个环节“虔诚敬献”。

宋代文艺青年追捧的“四雅”——点茶、挂画、焚香、插花,作为“无心茶会”的雅集标配,自是不落俗套。由文殊院空林书画院资深书法家周建良题写的“云水”茶挂,可谓行云流水,气韵不凡。“香园”禅意插花师在这季甄选柳枝、素菊,为茶会注入新生气息。席间蜿蜒而行的白石枯山水,宛如一条时光长河,将众人带回记忆的深处。

▲“云水”茶挂

佛前供花是佛教传统,供养诸佛香花能获得端正容貌及殊胜福报。沐手敬香后,灯香师以紫砂花器及寓意追思的菊花,做中式插花一盏,献供祭祖。

在殿门一侧的供茶区,主泡师以中国茶道沏茶一碗,由本一法师在祖堂前供茶。供茶完毕,法师们用川腔梵呗唱诵《虔诚献花香》,表达对空林堂上历代祖师的感恩与追思。

▲本一法师奉茶于祖堂

▲恭敬合十

▲川腔梵呗唱诵《虔诚献花香》

“祖堂”位于文殊院中轴线右侧偏院,殿内供奉有文殊院十七代三十余位祖师牌位,中间为文殊院中兴祖师慈笃海月禅师画像。这座庄严的殿堂里,记载着文殊院自清代重建起的三百余年间,祖师们护法住寺的巍巍功德,以及弘法利生的卓越事迹。

•文殊院第一代慈笃海月祖师卓锡荒土,重建道场;

•第二代丈伯明锡祖师、第三代瑞临实祥祖师、第四代弗文际微祖师、第五代自求了然祖师及第六代铁峰达慧祖师艰难守业;

•第七代本圆悟超祖师扩建丛林,丕振宗风;

•第八代桂芳真福祖师重修塔院;

•第九代耨云空盛、乘三空福祖师培修庙宇;

•第十代法基祖承祖师首开空林禅净兼修之风;

•第十一代实相道空祖师、第十二代崇慧戒徹祖师,整饬风规、增补常住;

•第十三代德风定成祖师创立四川佛教会,开办慈善诊所;

•第十四代明正宗观祖师力整院风;

•第十五代禅安方堃祖师重视教育;

•第十六代法光广轮祖师开坛传戒,成就后学;

•第十七代宽霖正念祖师住持空林长达49年,危难中舍身护法,保全圣物、护持道场。

在祖堂前以香花、茗茶祭祖,正是为追思文殊院历代祖师为法忘躯的坚强意志,传承他们弘法利生、绍隆三宝、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数百年来文殊院僧众祭祖的重要形式。

茶饮三道 禅茶一味

禅堂坐香常以三锤木鱼,作为止静的号令。茶会借鉴了禅堂号令,以木鱼三响进入第二个环节:禅茶一味。

▲茶事开始

席间,连日来的阴霾天气被春阳照破,连林中的小鸟叽叽喳喳,似要琴鹂和鸣。宾客们放松身心,静听古琴演奏《流水》《良宵引》及尺八演奏《云一朵》,品茗悟道。

▲古琴演奏

▲尺八吹奏

茶会借鉴了丛林普茶及禅堂茶饮的规矩、特色,共设“三道茶”:

花隐·甘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花隐”采用四川蒙顶山甘露,加上文殊院中的鲜花窨制而成。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口感鲜爽醇和,花香馥郁。第一道茶借此春煦和暖、万物生长之机,令宾客身心放下,沐浴在春光中。

旧时·红茶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旧时”为蜀州红茶,采自四川崇州的山间乔木。汤色橙红明亮,花果馥郁,口感醇厚。川红与滇红齐名,自古备受蜀人青睐。在饮至第二道茶时,宾客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一滴回甘,淌入心扉。

圆满·三宝茶

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

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

须知本自灵空性,将喻红罏焰里莲。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圆满”又称三宝茶,混合绿茶、干姜、红糖与花椒,经炭火烹煮而成。阳春三月,蜀地仍未褪去湿寒,饮此茶易于散寒升阳。有人说它是茶,也有人说它不是茶。主持人连忙提示宾客:端杯便饮,往无心处会!

随茶饮一同呈上的还有“香园”特质茶点,取名“云纱”。它由白芸豆菽制成,色似松绿,形如祥云,乖巧可爱。

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地方,文殊院又是蜀地知名禅宗道场,“无心茶会”的特色呼之欲出:“川味”浓郁——以川茶、花椒为茶饮特色;“茶禅”为髓——全程止语、以茶入禅境。茶会虽然有别于传统丛林的普茶,但其内在核心确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追思祖师的同时,借茶机参禅悟道。

▲静心品茗

考功开示 普皆回向

“无心茶会”效仿禅堂用功,静坐几支香后,由上座长老替大家“考功”,看宾客是否契入茶道,并予以点拨。席间,能干法师受邀为大家开示。

▲能干法师开示

法师回顾了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四川人爱喝茶的生活样态,并由茶圣陆羽说到茶与禅的紧密关系。他为大家分享了赵州禅师“吃茶去”的经典公案,认为禅师不分贵贱、逢人便说“吃茶去”,体现的正是“禅”无处不在、无言无相的状态,以此启发现场宾客“禅”是需要通过吃茶去体悟的。

法师还分享了唐代慧寂禅师说予陆希声的偈子:“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禅师用喝茶、耕地代替持戒、坐禅,同样表达了日常生活既是道,禅在喝茶耕地中悟的意趣。

他说:“清明节是追思祭祖的节日,我们在祖堂前除了祭祖,也以禅宗丛林喝茶的形式参禅悟道。当喝茶不说话时,大家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在体悟‘禅的味道’上。其实,禅的精神一直都在,只不过现代人没有领会而已。希望佛教界能与学术界联动起来,让禅文化变得更加鲜活,能为世人提高生活品质而有所助益。”

“考功”之后,大家恭诵《心经》及《回向偈》,茶会圆满结束。

席前有人说,若不是疫情的反复无常,“无心茶会”也该举办第五季了。打住!难道是忘记了这场茶会是为了啥?无挂碍、平常心,才能契入“无心”的境界。如能保任茶会精神,在世俗生活中抛却眼、耳、鼻、舌、身、意,又将是何种滋味呢?

只此一字,歇!

茶会分享

茶会结束后,学术界专家、教授也各抒己见,分享了茶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分享,祖堂祭祖可使人心得以治愈,并感谢清明茶会帮助他完成了对亲人的追思。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段玉明,从三道茶的次第品味中感悟到“无心合道”的妙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向世山感动于空林的鸟语花香、尺八古琴,且因“三宝茶”的麻辣味而感悟禅境不可执着。

▲盖建民分享清明感言

▲段玉明分享发言

▲向世山分享发言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哈磊,则引导大家打破概念束缚,思考“茶”这个假名的真相。

▲哈磊分享感言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翎感叹,从“有”的茶会仪式到“无”的禅境非常美妙,并以印度佛教问讯礼供养在座法师。四川大学教授赵建伟更现场赋诗一首:

壬寅三月初五清明节

文殊院无心茶会

和风听百草,流水又赋新。滴滴伴禽鸣,点点入净心。

▲李翎分享发言

▲赵建伟现场赋诗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