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印顺委员三大提案

南海佛学院 2024-03-11 15:01:42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到京参会,以下是他的三大提案。

提案一、关于加强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通直飞佛教圣地尼泊尔兰毗尼航班的建议

尼泊尔兰毗尼是佛陀释迦牟尼诞生地,是世界著名佛教文化圣地,该国自2022年5月完成符合通航条件的国内第二座国际机场以来,中国大陆航班只能通过首都加德满都转飞蓝毗尼。

2024年1月17日,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为契机,海南、深圳佛教界组织有关人员包机飞赴佛陀故乡兰毗尼,首次完成直飞兰毗尼通航。

鉴于首架直航包机顺利通航,为更好地促进中尼文化交流,把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精神落到实处,减少转机成本,现提议开通我国直飞尼泊尔兰毗尼定期航班。具体理由如下:


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尼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指示精神

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留下了中国高僧法显、玄奘和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等互访对方国家,尤其是中方到访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的珍贵记录。1955年建立以来,两国成为邻国间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宗教文化交流与时俱进。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将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提出“中尼是互学互鉴的好邻居。中国在兰毗尼建设的中华寺,已成为中尼宗教文化交流的标志。”开通直飞尼泊尔兰毗尼航班,有利于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佛教文化交流为突破口,更好地增进中尼两国千年法谊,发挥尼泊尔中华寺在中尼宗教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意义二、有利于维护和发挥中国在世界佛教的重要作用

开通直飞尼泊尔兰毗尼航班,有利于以佛陀故乡尼泊尔兰毗尼为桥头堡,扩大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增强中国佛教在世界各国佛教的影响力。

意义三、有利于落实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尼泊尔处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尼泊尔蓝毗尼作为佛陀故乡,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留下足迹,其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在当代共建“一带一路”的民间交往、文明对话、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2023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提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第一条提出,要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第六条提出,支持民间交往,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开通直飞尼泊尔兰毗尼航班,有利于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减少转飞加德满都的成本,更为快捷方便地增进“一带一路”国家民间交往,发展中尼旅游事业,促进宗教和合与文明互鉴。

意义四、利于中国佛教界更加深入地开展民间对外交往

有利于中国佛教界更加深入地开展民间对外交往。蓝兰毗尼是世界佛教重镇,也是中国佛教界加强民间对外交往的首善之区。近年来,我们发挥尼泊尔中华寺作为中国在国外建造的第一座正式寺院的前沿阵地作用,加强同尼泊尔蓝毗尼世界各国佛教界的沟通和联系,扎实开展扶贫、医药、助学等社会慈善事业,打造丝路光明行等品牌活动,赢得各国佛教界及当地群众好评。开通直飞航班,有利于服务国家外交工作大局,深入开展佛教民间对外交往,促进民心相通。


综上所述,建议把开通直飞佛教圣地尼泊尔兰毗尼航班纳入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有关项目,纳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范畴,纳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体系,以瞻仰朝拜佛教圣地为由进一步加强与尼泊尔沟通,以国内一线城市为主体,就近就便依托国内航空公司,尽快开通中国直飞尼泊尔兰毗尼定期航班。

提案二、充分发挥、协同社会力量,助力养老服务,打造“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建议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面对我国老龄化加剧这一现实,构建和完善由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规范、安全、长远发展。

然而,针对全方位的养老服务,目前仍缺乏从顶层设计行业发展政策、具体引导和规划,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仍显不足,包括缺乏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能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技能人才,有效解决照护难题;其次,养老服务体系尚待完善,还缺乏开展老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层级管理,服务质量良萎不齐,监督机制不成熟,服务从业人员严重短缺等;同时,社会对老年人物质生活支持方面相对比较好,但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仍有较大空间,社会广泛参与度也有待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宝贵的窗口期,坚持积极老龄、健康老龄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并大力提升医养、康养服务供给和服务能力,除需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外,还应充分协同并发挥全社会力量,包括调动义工组织、慈善机构、宗教组织等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社会助力养老服务态势,从而全面打造“老龄友好型”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议如下:

建议一: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持续投入建设,继续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系统性、精准性和普惠性,并结合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扎实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意识、健康乐龄意识。

通过相关政策扶持,组织从业人员,开展老龄服务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推动养老行业向专业化发展。同时,鼓励相关青年志愿者和义工组织共同参与,为养老服务增加多样性,带出更多的快乐和精神动力。

建议二:出台并细化指引,搭建合作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康养结合建设。

鼓励并推动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医养康养,结合实际需求增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社会医养机构,实现全专结合、上下联动的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链,进一步健全诊疗、康复、护理的服务链条。对于社会资本投入,应考虑在政策上给予免税、补贴、医保资质政策倾斜。

建议三:新技术创新引领,细化场景应用,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智能养老设备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养老服务精准赋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不断探索“智慧养老”应用新场景,更好服务高风险老年重点人群。在满足老龄群体共性养老需求的同时,形成学术界、工业界及老年用户协同探索的、基于AI技术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从早期监控、监测应用逐步过渡到更智能的辅助、交流与陪伴、社交和购物等应用,为养老服务精准赋能。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智慧养老业务价值提升为导向,建立多方协同的智慧养老产业链,提升智慧养老服务质量。

建议四:积极推动宗教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充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治理相适应,发挥宗教力量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

宗教由于有较强的心理影响力,拥有丰富的慈善资源与较强动员力,凝聚了一批优质的义工,通过将宗教力量引导到安宁疗护服务中,培育出一批优质护理团队,有助于极大缓解医疗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短板。此举还将极大改善和维护宗教的社会形象,实现宗教现世抱负。

构建宗教力量参与医疗体系,不断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例如,可尝试集资兴办宗教护养院,也可充分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动员信众发展社区养老,为宗教人士、信众与其他社会群体提供优质养老服务。此外,在安宁疗护领域,由于宗教其特殊心灵与精神意义,在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领域也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提案三、关于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建设的提案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智慧,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6月,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让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与数字化共振,更好地为经典新生,为文明留存,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经典的保护传承,赓续中国民族文化血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经典数字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据统计,目前汉文佛典总数大约在四亿字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汉文佛典数字化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推出了以“敦煌遗书数据库”为代表的写本佛经数据库、以“八藏合集”为代表的刻本佛经数据库。同时,还开展铅印本佛经数字化建设工作,出版了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佛典;针对排印本佛经,出版了《法苑珠林校注》等数十种佛教文献电子图书。但包括佛教经典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仍面临人才不足、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诸多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人才培养

与存世中华传统文化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典籍的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数字化更是牵涉许多交叉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建议二、打通各方资源渠道、完善各机构共享机制

由于各个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文献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有些机构可能会因为缺乏共享意识而独自进行数字化工作,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各专业机构、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起数字化典籍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通过共同努力,解决资源获取、技术标准、版权保护等问题,推动数字化工作的协同开展。

建议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开放、交互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据库平台

现有的典籍数据库平台缺乏整体规划,数据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平台的扩展性、延伸性、开放性不够。

数字化典籍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传承、教育、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复杂课题。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我们能够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获取、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推荐系统,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相关内容,促进用户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时,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来,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