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节气·清明丨此心如梦复如痴 荏苒春光欲暮时

中华网佛学综合 2024-04-03 20:46:00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只是一个节气,因为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作为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流传至今。

“万物生长在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告诉我们此刻风清日丽,切莫辜负人间春色。

清明,作为一个节日,让我们明白,山青水秀时,有些思念要说千千万万遍。

这样的清明,在生的希望中纪念着死,在死的思念中体悟着生,看似充满矛盾,其实是静静地告诉我们,人间的思念别离有时候正是如此:

不一定总是欲断魂,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恰如一江春水悠悠,心中只留一方清明。


清明正值“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四月天,万物吐故,空气清新,此时佳节,宜踏春,宜上山,宜思念。

小孩儿最春风得意,借着扫墓,不止有好肉好菜的佳肴吃,还被允许任意游玩,采桃花、挖野菜,还可满山满坡乱跑,到鞭炮声响才回。

大人们则懂得祭祖的意义。春草茂盛,他们为先人清杂草,墓碑斑驳,他们为之细细描红。再摆上果品酒肉,烧着金银纸钱,口中念念:“我们来了,慢些吃吧,家中一切都好,你也好好。”

祈愿声声,回忆声声,清明祭祖是爱的想念。

只是不止悲伤,如同《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哭泣哭好了,思念思好了,人们赏风赏花赏春香。

中国为什么有清明?

因为思念是一首诗。祭祖是人们给“死亡”这件事加的一个诗意的仪式,让内心深处的怀缅、感恩得以安放。

没有一个日子能像清明一样,让我们体会到生与死是如此之近。逝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慢慢地、慢慢地,我们便会明白,父母之于子女,乃至夫妻师友亲眷,也只是由于多生累劫的因缘和合而得以得以相依相伴着同走一段路。而作为时间的游子,人总要分开,如地藏经中所说,一旦无常到来,父子至亲,歧路各别。所以佛法格外强调关注当下,多说一句,可能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而想要彻底扭转无常轮转和八苦交煎,则唯有修学了生脱死的出世间法了。



一候|桐始华

桐华开了,小小的白色花瓣如月光,照亮回乡的小路。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

鴽即鹌鹑,天地阴阳转换剑,喜阴的田鼠进洞,鹌鹑出来玩耍、晒太阳。

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每一道彩虹,都是世间最华美的桥。

一候 | 桐花

桐花的花瓣,白白净净,当她的心是红的,就像此日人们的热情。

二候 | 麦花

麦花的到来,不是为了观赏,5分钟的须臾绽放,只为给人间道喜:春天来了,日子丰茂。

三候 | 柳花

杨柳开花了,正是柳暗花明时。就像杨柳依依,不舍惜别,却盼重逢有期。


“清明”,除了节气和节日,这两个字的组合能表达的意思还有很多,比如清澈明净、精神清朗、清澈明亮……在禅修的时候,训练觉知,让我们保持“内心清明”,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了了明知,这就是一种“清明”的境界。 

默默学长在“碣石幽兰,音淡而会心者”文中提到许多人找学长学琴,学长的回复我觉得便是内心清明呈现。

最近,很多人找我问学琴的事情。

我觉得,比起去什么地方、找什么老师、学什么曲目、买什么琴款,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学琴,是最重要的事。因为目标明确,以始为终,就很好选择:

如果为了加分考级,就去找音乐学院的科班老师每天死磕曲目;

如果为了开馆教学,就多花力气遍访名师在业界刷个脸熟;

如果为了培养正念提升定力,就以琴为锚,重点训练专注和觉知;

如果纯粹自娱自乐,不求闻达,那随缘学学就好,别太费劲儿——“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没有什么好不好,只是适合不适合。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当年我想买一床好琴,希望它“选材精、款式正、音色好、品级高、名家斫”,同时“价格低、有现货、随我挑”……那就想着吧……所以到现在我也找不到这样的琴。

真正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遇中,舍弃无义,坚定前行。

在今后的日子愿自己和大家都能念念清明,不空过每一天,每一刻。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