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佛源老和尚兼承农禅并重家风

广东佛协 2023-03-08 09:25:32

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和戒律要求。佛陀劝诫弟子精勤修行,穿粪扫衣、食千家饭,通过崇俭戒奢的方法来破除无明、我慢,培植福德,为成佛种下资粮。佛教徒吃饭的地方叫斋堂,又叫做五观堂,是取佛经上在饭食时,作治病观想,勿贪口腹而恣欲之意。崇俭戒奢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德,安贫乐道,甘之如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修身之私德、齐家之公德、治国之大德。

根据印度的社会和地域文化特点,佛陀制定了“托钵乞食”的修行功课,以帮助僧人勤耕心田,去妄破执,起慈悲念,契人心、佛、众生平等不二的菩提正道。佛教传入中国后,东土禅门古德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勤耕心田”修持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坐作并重、农禅并举的修行理念,并最终在丛林中蔚然成风。此处之“农”,指包括农事在内的各种生活劳作。可以说,农禅并重是中国禅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农即禅,禅即农”里蕴含着中国禅区别于印度禅与日本禅的独特家风及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危害,表现出坚决抵制的强硬姿态,提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就已经开始主动从事劳作,包括高僧东晋道安法师、禅宗四祖道信法师、五祖弘忍法师等在内,许多僧众都“役力以申供养”(《楞伽师资记》卷一)。他们不仅“锄得一片地,种得一畲粟”,而且“赍经入田,因息就览”。及至六祖慧能大师起,“农禅不二”作为禅宗的修行特色始大行于世,以农参禅、以禅解农,成为禅者的生命功课。在这中间,诸多禅门巨匠躬身垂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禅门公案。如“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吃饭穿衣,即是佛性”等禅机公案。

佛家崇俭戒奢的例子不胜枚举,佛经中也有明确开示。《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五云:“习欲之人无厌足,转令炽盛增渴爱;愚夫随境无休已,唯圣慧者能知足。”《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亦载:“世人但怨饥寒苦,此种皆因枉费生;若是守中常节俭,自然衣食得丰盈。”佛源妙心禅师(1923—2009)是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嗣法传人,云门宗第十三代祖师,也是当代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尊重的禅宗大德。老和尚道心坚固、持戒精严、历经磨难、百折不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力倡农禅、恢复祖庭、兴办教育、培养僧才、举扬宗风。续佛慧命、呕心沥血,从而成就了蜚声中外的云门禅风光。老和尚将“农禅并重”作为云门佛学院培养实修僧才的宗旨。下面从农禅并重、崇俭节约的角度来看禅师对佛教的贡献和启迪。

老和尚年过八旬,还坚持劳作

1、将学院生活与丛林生活融为一体

学院依托在丛林办学,就要与丛林生活融为一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在丛林道场延续了一千多年,成为历代祖师举扬的家风。老和尚远绍马祖、百丈禅师的传统,继承虚云老和尚的家风。对于如何培养合格的僧才,老和尚认为坚持农禅并重十分重要。老和尚说:“过去的大菩萨与祖师都是要劳动的,没有谁不劳动的。我们搞劳动也是锻炼,在劳动中锻炼,自己才能站得住。祖师大德自己耕田,又能修行办道,真不简单。虚云老和尚也耕田,衣袖裤脚一挽,劳动是最好的事情,又可以用功,农禅并重。”云门佛学院第一位教务长明禅法师回忆道:“云门寺农禅并重的家风,自佛源老和尚以来一直没有懈怠过。方丈、当家师、首座、大知客等甚至包括佛学院的学僧,一律要参加农业劳动。”佛学院正是按老和尚提出的“农禅并重”的宗旨去落实日常的教学。平常佛学院除了日常承担较大范围的卫生清洁,轮流斋堂行堂外,从周一至周六每天下午都有一个班参加劳动,如种菜、挑粪、拔草等。寺内种了四十多亩水田,每年两季的抢种、抢收都是法师们带领同学作为主力,八十多岁的老和尚也经常亲自参加和指挥。在老和尚和法师们以身作则的带领下,云门佛学院道风纯正,学僧们慢慢具备了勤劳吃苦、整洁卫生、爱惜常住的品行。

2、教育弟子要多培福

福慧双修是学佛、成佛的两大因素,没有资粮,没有培福不能成就。老和尚在圆寂前三天还谆谆教诫弟子,要多做事,多培福。老和尚在生活中事必躬亲,以身作则,即使八十多岁的高龄还亲自带领大众出坡,挖地、犁田、种菜、搞卫生。老和尚十几年的侍者来起法师回忆说:“老和尚吃东西不浪费,吃完了还用汤把这个碗搞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药吃下去;一直都是自己洗碗,我们帮他洗他也不让。包括衣服,老和尚都不让别人动手,总是自己洗。”老和尚的法弟净慧长老回忆50年代老和尚在云门寺的情况时说道:“他当方丈和尚没有别的任何特权,只有一件事,每天的劳动总是他带头,那时候的方丈就是生产队长。那时候劳动不像现在这样,现在完全是搞一点形式而已。那时是真干,不管是风里、雨里,都是蓑衣斗笠不离身,箩筐扁担不离身,畚箕耙锄不离身。天天是这些事。但是我觉得由于有他带头干,大家都劳动得很快乐,劳动得非常自在安心,没有哪个说不想去的。”

3、教育弟子多惜福

老和尚除了时时处处教育弟子多培福之外,也经常教诫弟子要多惜福,不要浪费。在2004年禅七的一次开示中,老和尚说道:“常住的东西,一针一草都不能浪费呀!所以斋堂里地上掉了一粒米,行堂师父也要捡起来吃掉,吃到口里去。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哇!要惜福哇!这个福是自己培的,不是人家给你的。自己惜福,自己多劳动,多做事。”在2005年元宵节普茶开示中,老和尚说道:“我给明逢写了对联——点点滴滴皆是福,时时刻刻尽开心。哎,你那个钉子要把它捡起来嘛!不管点点滴滴都是福嘛!看你培不培福啦!看你惜不惜啦!看你有心无心啦!看你爱不爱常住啦!就这样的,不管你是谁,男的女的都要爱惜常住物,东西不要丢掉,不要浪费。”“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是老和尚经常教育弟子的一句警策语。

4、身教重于言教

老和尚除了苦口婆心教育弟子之外,自己也处处以身作则。老和尚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从不浪费。云门寺十多年的义工董丽英回忆说:“有一次老和尚看到大家不吃豆渣,都放到菜地里去了,他就说:‘这个豆渣很有营养,我就是吃这个长大的,不能丢啊!蒸一下、炒一下,放点青菜,很好吃的’”。路上他看到一根树枝、一块砖都要捡起来。一次他捡到一个罐子,交给我说,这个可以拿去装咸菜很不错。“老和尚身上的一件内衣穿了十几年,破了一个个洞,他都不肯换新的。用的一张旧手巾,也用了十多年了,丝线都拉得出来了,也还要继续用。寺院中餐厅里挂了一幅老和尚的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老和尚用心良苦,希望用餐者看了这些警句,常常体会古人讲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让我们时时惜福。

老和尚穿过多年的衣物

老和尚于1953年应大众祈请,遵虚老之命驻锡云门,带领大众建寺禅修,生活艰难,吃了不少苦。1983年,再回云门寺恢复重建,当时资金有限,一砖一瓦都要靠化缘,还要组织大家出坡,挑沙、担石、搞建设,上山砍柴、下地耕田,种花植树。如此风风雨雨几十载,尝尽了千辛万苦,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崇俭节约的传统,建寺安僧,夯实了云门寺未来的发展根基,重振了云门祖庭的“农禅并重”的家风,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表率。

(供稿:韶关云门寺文宣部)

来源:《广东佛教界崇俭戒奢教育资料汇编》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