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佛系看北京』北京的佛教地图(下)

大地理馆 2023-11-02 14:22:18

“佛系”北京史:先有佛寺,后有京城

北京佛教的历史,早于其都城的历史。

那么,谁最早把佛教带入了北京呢?这很难确知。能够明确考证的的,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寺庙。佛教通过古印度-中亚-西域-河西走廊-中原的路线,于两汉之际进入华夏大地。北京地区佛教,可靠的传入年代为晋代至十六国时期(3-4世纪)。

京城最早的寺庙是潭柘寺,明代文献说始建于晋代。

“潭柘寺,晋曰嘉福寺,唐名龙泉寺。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语出《春明梦余录》)

幽州城,是今北京城的前身,始建于北魏,而潭柘寺早于幽州城出现。

可见:佛法之光,早在京城身份确立之前,就已经铺洒在肥沃的华北平原北端,燕山、太行托出的这片沃土。潭柘寺之后,是红螺寺。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一度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长安、洛阳、南京等都城的先后谢幕,也让佛教的传播势头在当地放缓。反之,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定都北京,均对佛教进行大力扶植。作为都城中的后起之秀,北京地区的佛教遗存距现在不远,佛教遗存最为丰富。

北京佛寺遗存如此丰富,原因为何?

第一:时间上距离现在最近,遗存远多于其他古都。第二:佛教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北京地区所受损失不大。早期非都城的身份,让北京的佛教成果的损失远远少于长安、洛阳、南京、开封等地。

即便是唐代灭佛中,北京当时最大的寺院之一悯忠寺也得以幸存。“幽燕八州,惟悯忠独存。”

按照2012年出版的《北京佛寺遗迹考》统计,北京地区有史以来,可考的佛教寺院及其遗迹超过1000处。唐代北京地区建造的佛寺近百座,当时幽州城区就有近20座。今房山云居寺的佛经时刻,见证着盛唐时期的北京佛光。

/唐幽州城及主要佛教遗存分布图/

/唐悯忠寺复原图/

绘图-傅熹年

入唐学习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记述为证:“唯黄河已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佛寺,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唐武宗灭佛时期,北京所在的幽州,节度使掌权,中央的灭佛政策难以波及。

辽将幽州升级为陪都南京,多位皇帝曾多次来这里视察佛教事业,并对云居寺的《契丹藏》佛经刊刻,进行了重点关怀。

当时的南京(今北京)的佛教事业“僧居佛寺,冠于北方”。佛寺、佛塔,密布在辽南京城(今北京市)城郊各县、镇,当时的人就描写道:“塔庙半闾闫”,意思是,佛塔和佛寺建筑建筑群,占据城市的半壁江山。

到了北京的帝都时代,灭佛时期早已过去,金元明清的7个世纪积淀,让这里成为古代佛教最大的传播中心。持续超长的时间、相对稳定的环境,为佛教在北京的弘扬,创造了最好的温床。

明代北京时期有佛寺就达一千多所,清代到今天遗存的佛寺也多以明朝建筑为基础所建。清乾隆时,皇宫外、城墙内“塔庙相望,第当形胜,举尽庄严。城邑繁富之地,山林爽垲之所,甚少不建塔庙也”。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城内最好地段都是庙庙庙庙!

/北京市重要汉传佛教寺庙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遗落在内地的藏传佛教中心

相比其他地方,北京不仅汉传佛教兴盛,而且还是青藏高原之外,最重要的藏传佛教传播中心。古有

雍和宫、黄寺等遗存,今有“仁波切”热潮在朝阳区的盛行。

藏传佛教,在北京人气高,一方面是西藏带来的心理距离上的神秘感,一方面是有深厚传统积淀。

元明清均利用藏传佛教纽带,促进团结——统治者汲取藏传佛教颜色,就是最好的例子。北京老城内的醒目的白塔,是始建于元代的藏传佛教建筑。明代更是建造了大量藏传佛教寺庙。清代雍和宫,是级别最高的藏传佛教寺院,并在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香山等园林中营造藏传佛教元素的建筑。

/我国主要藏传佛教寺庙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有学者调查,北京老城内现存藏传佛教9处.笔者查阅资料发现,二环至五环的西黄寺、万寿寺、正觉寺,郊区的皇家园林舍卫城、宗镜印之阁,以及五环外的宗镜大昭、法海寺、妙峰山白塔,都是藏传佛教遗存。

/北京市重点藏传佛教遗存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佛系北京地图:哪个区“最佛系”?

佛教文化最重要的物证有四种——佛经、佛寺、佛塔、佛窟,后三者地面上的遗存。因为地质条件和气候原因,北京地区佛窟较少,佛寺和佛塔,是最重要的遗存。

数据来源:彭兴林《北京佛寺遗迹考》

北京地区历史上出现过寺庙1000多座,目前遗存较完整的,笔者统计到120处,其中:总体来看,佛寺分布在交通要道、皇家园林、河湖水畔、西部山林,其中内城什刹海周边、近郊的海淀三山五园、石景山八大处,为集中分布区。

先看佛寺分布

/北京市重点佛教文化遗存分布及密度图/

制图-大地理馆

/北京市城区佛教遗存的密度热力图/

红色,代表密度最大;紫色,代表密度最小

再看佛塔分布

数据来源:迟群《北京古塔的结构艺术与建筑技术》


/北京市主要佛塔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西城、东城、海淀“最佛系”

以行政区而论:佛寺数量,西城、东城、海淀居前三位,其佛教遗存的密度,也是最高的,是“最佛系”的三个区。主城区,朝阳、大兴,佛寺分布稀少,堪称“最不佛系”的地区。

最佛系的行政区名是“房山”

从名字上来看,佛缘最深的行政区时“房山”,它来自燕山支脉大房山,最高峰海拔860米,它又名大方山。

上方山为燕山支脉,又称“大房山”,山顶有座庵庙,据说其上的匾额“空中见佛”是皇帝所赐。房山区,也因大房山而得名。

房山地区,堪称是北京的敦煌。唐代这里开始了北京佛教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刻经活动——云居寺刻大藏经,一直延伸至明代才结束。

佛寺三大区:内城多、海淀多、西部山区多

/北京市内城佛寺与湖泊关系示意图/

制图-大地理馆

内城为何佛寺多?

水系沿岸,风景秀丽,符合佛教追求的灵境;官署机构集中区域,靠近行政中心,容易与统治者搞好关系;商业中心周围,人口稠密,适合发展信众。

山区为啥佛寺多?

环境好:有山有水有树林,最适合清修静养,又常有游人造访,香火也不会断。位置好:佛教入京从西郊开始,然后传播进城——西郊位于平原与山区结合部。这是早期佛寺传播中心。

海淀为啥佛寺多?

西可进山,东可进城;皇家园林加持,走进“三山五园”。

/北京市内城佛寺与湖泊关系示意图/

制图-大地理馆

“佛系”的湖泊什刹海

什刹海地区,说的是今后海、前海、西海(积水潭)一带。元代,北京城内最大湖泊就已经被称为“什刹海”。明代湖泊被银淀桥隔为“什刹西海”和“什刹后海”。

这个地名,是一个充满佛系色彩的词语,道出了它与佛教的不解之缘:刹,就是庙。什刹,原名十刹,有人说是指十座庙,有人说是虚指,意思是很多。更靠谱的说法应该是:“什刹海”本是一座寺庙的名称,十刹,说的是佛法高深。

那座叫“什刹海寺”的佛寺,已经消失,留下了“什刹海”地名。

/北京什刹海地区历代佛寺分布及变迁图/

制图-大地理馆

熙熙攘攘的酒吧街上,总是很晚才安静下来,佛寺的钟声常常被被觥筹交错的碰杯声、划破夜空的歌声所淹没。

只是,“什刹海”和地图上的庙,依旧在提示我们:这是一块沉淀着佛系文化的闹市。今天的什刹海周边,能找到踪影的庙只有十座,这倒是从字面上符合了“什刹”。

庙在哪里,学区房就在哪里

佛教遗迹,城区佛寺的分布,几乎与今天的北京学区房的分布,惊人地一致。看看那些价格高昂的学区所在,几乎抬头可见佛塔、庙宇,或与之有关的地名,XX寺街、XX庙路、XX塔胡同。

看来,只要有老庙,都是黄金呐。看来,只要有佛在,房价也低不了啊。

这是北京地区佛寺分布密度图

制图-大地理馆

这是北京地区学区房价格分布图

这是北京主城区佛寺遗存密度热力图

制图-大地理馆

这是北京主城区学区房分布及价格柱状图

最不佛系的城区,竟然是朝阳

传说中盛产佛系青年(中产白领人群为主)和“三十万散养仁波切”的朝阳区,竟然是佛系力量最薄弱的地区:主城区中,寺庙遗存最少。

“佛系青年”产地朝阳区竟然几乎无庙

制图-大地理馆

也许正是周边没有寺庙的环境,才促进了朝阳青年冲出写字楼、去远方寻找佛法与诗的决心。

西高东低的北京地形

制图-大地理馆

西低东高的北京建筑

(庙在西部、楼在东部)

西北-东南方向俯瞰北京城

摄影-马文晓

言归正传。

朝阳少寺庙很可能跟中国传统的聚落规划思想有关,北京西北高、东南地,平原佛寺选址尽可能在水流上游和行政中心附近,朝阳区在风水中的水口下游,当时又是城外郊区,佛寺一般不在下风下水方位选址。

风水轮流转。这片不被佛寺青睐的区域,后来成为寸土寸金的CBD所在,崛起了比佛塔高得多的摩天大楼——它们取代了古典时代的佛塔,成为北京天际线的描绘者。

佛系的北京地标:塔塔塔

新北京最高的地标,是CBD的高楼。那老北京的地标是啥?熟悉的歌声告诉我们:是塔,这地标,具有浓浓的“佛系”味道。

经典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那座水中倩影倒映的“美丽的白塔”,就是北海永安寺的标志性建筑。一座佛系建筑,承载了多少代北京人的难忘记忆。

白塔,一般是藏传佛教的藏式的覆钵式佛塔。北京老城中,跟北海永安寺白塔一样醒目的,还有妙应寺白塔——这座寺院,也因塔而俗称为“白塔寺”。

《故乡是北京》唱道: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唱不够那红墙碧瓦太和殿,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

短短几句,唱出了4个佛系词语:

北海是佛系的,这里最大的建筑群的是佛教建筑;卢沟桥的狮子是佛系的,“狮子”舶自佛国斯里兰卡;潭柘寺,是北京记载最早寺庙;“红墙”,有很深的佛教渊源。

/航拍北海琼华岛白塔/

摄影-马文晓

塔,为啥能成为老北京的地标?白塔,为啥能进入经典歌曲中?

古代技术条件下,建得最高的建筑,就连今天的摩天大厦,也被俗称为“塔”,如明珠塔、电视塔、双子塔等。于是,在高楼大厦尚未崛起的时代,佛塔成了北京最重要的地标。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现存古塔至少200余座,唐、五代、辽、金、元、明、清历代都有分布。若论类型,则包括亭式、楼阁式、密檐式、经幢式、花伞式、覆钵式、金刚座式、过街式、混合式。它们要么位于山岗,要么位于要塞,要么位于水畔。

数据来源:迟群《北京古塔的结构艺术与建筑技术》

北京的另一古塔家族是亭台楼阁式的汉传佛教佛塔,这是外来佛教与中国文化进行结合之后的重要成果。

相比藏式白塔,汉式楼阁佛塔建的更高,犹如古代的摩天大楼。通州燃灯宝塔,据说在北周时期(6世纪)就有了。《帝京景物略》称:“古有佑圣教寺,今通州学宫也。宫墙外片地,故塔存焉……塔有碣,楷书,续续字间存,周某号几年。”

唐:幽州城里,曾有武则天女士时期建造的大云寺,后改名龙兴寺。曾遭火灾焚毁的龙兴寺重修时,立东西二塔,一座叫殊胜、一座叫永昌。

唐末至宋:

北京地区为南北政权对峙的地带。这里的佛塔,因此有了瞭望远方、监测敌情的功能。如,位于今房山良乡的昊天塔,曾在原佛塔基础上增高,目的就是为了监测宋朝一侧的动向。

元末至明:

佛教在世俗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明代更是有了风水功能的文峰塔、水口塔,如通州运河燃灯宝塔,当然,它依然有保存舍利的功能。它所在的寺院,也从单一佛寺变成了儒、佛、道一体的“三教庙”,原通州最高学府,就在庙中。

清代:

颐和园万寿山,本来要仿杭州六和塔,但因为经费差点烂尾,被能工巧匠,改造为楼阁,即佛香阁。尽管不像隔水相望的玉峰塔那样高耸,但佛香阁,依然是整个园区最醒目的坐标,在它的东面,还有一座后建的多宝琉璃塔。

/颐和园万寿山佛教遗存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此外,北京南其他著名古塔地表还有玉泉山的玉峰塔,在晴好的天气里,可以倒映在颐和园昆明湖中,俯瞰来往如织的游人。

/颐和园昆明湖:背景为玉泉山/

摄影-吴卫平

天宁寺塔隐居莲花池畔,倾听西客站的火车汽笛此起彼伏。大运河畔的通州燃灯宝塔,曾为无数南下北上的漕运船只引航。

就这样:坦荡的华北平原北端、地面遮挡物极少、没有先进定位技术的年代——这一总环境下,原以保存佛骨为功能的塔,充当了最醒目的城市坐标,变成了最绝妙的园林之眼,变成了最乡愁的精神图腾。

佛系的故宫:其实是座大佛堂

前文说过,寺庙等佛教遗存主要在西部山区、城郊园林、皇家宫苑。北京佛教发展与皇家建筑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故宫的宫墙红,一种说法来自元朝宫殿,元朝宫墙红灵感来自藏传佛教——这种略带磨砂感的暗红或朱砂红,仿佛融合了关外萨满的神祗红、汉地象征喜庆的大红、高原藏地的僧袍红或赭红。

这种红,成了沟通满、汉、藏之间的视觉语言。

在佛系的宫墙红内部,在前殿后宫的幽闭禁地,也隐藏着一个佛系世界。

  • 一系列的佛堂建筑

中轴线上的先坤宁宫,是一处祭祀场所,以佛、萨满教元素为主。

暖心殿有大佛堂。中正殿则是清初以来专门管理宗教的机构。其周围英华殿、雨花阁、梵宗楼、寿康宫,都有佛堂。在故宫东北角,还有梵华楼、乐寿堂、景祺阁等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占地72万平方米的故宫建筑区中,有数十座佛堂,目前都不对外开放。

/故宫的佛、道、儒功能建筑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故宫也有道教、儒家建筑,但地位、规模都不如佛教建筑。

佛教祭祀场所在中轴线上的坤宁宫有设,而儒家的文昌阁在东南角,道家的钦安殿在北门附近,城隍庙在

西北、玄穹宝殿在东北角。

这些佛教场所因为位于宫廷,并没有佛寺招牌,但其内佛法僧等元素一样不少,相当于是设在宫廷里的皇家寺院。只是,其中的僧人们,在宫廷佛堂上班,住在宫外。《大清会典》记录,宫里每日都有佛事活动,一年2675人次,平均每天4人次。

有人的地方就是社会,深宫也是社会,它跟宫外的民间一样需要祈福、问天、求子。佛在深宫,在情理之中。

  • 3万件藏传佛教文物

故宫内的有一类重要的收藏——3万余件藏传佛教文物,它们不是来自社会征集,而是宫廷旧藏。这是除西藏之外,国内最大的藏传文物宝库,佛经、佛塔、法器、唐卡、瓷器等一应俱全。

佛系园林:中心景观都是庙和塔

皇家的佛光,不仅只在深宫,更是扩散到宫外的皇家园林中。

北海公园是一处以永安寺的白塔为中心的宫苑景观。寺庙其所包括的白塔、正觉殿、普安殿、琳光殿等,几乎占了北海琼华岛的三分之二。北海沿岸,还有小西天,一座形貌像模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庙宇。

旧城西北,今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依然是皇家佛系建筑的云集之地。

清漪园,今颐和园的万寿山,从中央到两翼,坐落着佛香阁、宗镜印之阁、四大部洲、云会寺、多宝琉璃塔

等佛教建筑;

今天已成废墟的圆明园,依然可以找到舍卫城、法源楼、宝相寺、法慧寺、正觉寺的遗存;

今北大附近的畅春园,有恩佑寺;

玉泉山静宜园周边更是屹立着金山寺、妙云寺、功德寺;

静宜园所在的香山,古刹更是有香界寺、灵光寺、香山寺、天泰山慈善寺等寺庙。

至于八大处、紫竹院、玉渊潭、陶然亭等其他各处园林,也无不以佛教庙宇为伴。

/香山地区佛教遗存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香山碧云寺透视图/

绘图-李乾朗


/圆明园及附近地区佛教相关建筑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佛系的街道:路上到处都是庙

开头已经提到,在北京行走,各种寺、庙、宫、庵、院随时会恭候你。

历史上的寺庙深刻影响了城市的街道文化,与佛教有关的地名主要有:XX庙(寺、宫、庵、院)+胡同、路、街、镇、村等组成,如黄寺大街、前圆恩寺胡同、下寺路、雍和宫大街。

我们把这些坐标标注在地图上,是这样的:

/“佛系”地名在北京地图上的分布/

制图-大地理馆


如果把它们都标注在地图上,我们会发现,两千万北京常住人口,几乎已经无死角地被佛光笼罩,因为:无论在哪个角落,“佛系地名”都在身边守候。

佛系的大学:五道口是个曼陀罗道场

五道口被誉为“宇宙中心”,当然也是北京高校的中心。从另一个角度说,它也是北京城西北的“佛系中心”——在佛系地名地图上,这里尤其密集。

从城里去北大、清华,“保福寺桥”是必经之路;出清华西门,有圆明园力的“正觉寺”“舍卫城”等系列佛教建筑;北大校内著名的“博雅塔”,虽不是古建,但其蓝本是通州的燃灯舍利塔。

/“佛系”地名与北京高校聚集区地图/

制图-大地理馆

/高校与“寺庙”的共生地图/

制图-大地理馆

人大校园西、东两面,则有圣化寺、大钟寺、白塔庵;青年政治学院(今并入中国社科院大学)紧邻法华寺;民族大学周边是万寿寺、大慧寺、紫竹院;北京师范大学,就更牛了——南门不远有“黑塔”旧址,校内南院是佛教圣地“小西天”旧址。

五道口地区北部,还有个“六道口”,本意与佛教无关,是“六——道口”,即第六个铁路道口。不过,我们不妨把它视为“六道轮回的路口”,简称六道口。

当在这一地区行走,穿过繁华的宇宙中心,走过一道道拥堵的路段,一路经过佛系地名的洗礼,来到六道口时,是否一种大彻大悟,完成“六道轮回”的豁然开朗呢?。

佛教的曼陀罗世界有个“宇宙中心”。

号称"宇宙中心"的五道口,也可被视为一座曼陀罗。它的四周,恰好有居于四方的佛护法:清华、北大乃高校中的少林武当,分居北护法、西护法;东护法则是地大、北语、北林、农大等系列;人大、北理工等南部高校群,组成南护法。

世间繁华,不过一掬黄沙:佛系的五道口,冥冥之中,似乎在为我们现身说法。

佛系的交通:车站、机场、地铁

再看北京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们也是佛缘颇深。

  • 佛系火车站

在北京站,一旁的“隆安寺”“夕照寺”为你开光;在北京北站,天宁寺的宝塔为你护航;在北京北站,“大钟寺”的梵音近在耳旁;在北京南站,陶然亭公园的“慈悲庵”为你祈福;从通州进出北京,运河旁的“燃灯宝塔”看你远走;在北京南大门,“天堂河”与“卧佛寺村”与你依依惜别。

北京西站,距离“天宁寺”只有1公里。

北京南站,紧靠陶然亭“慈悲庵”,距离不到1公里。

北京北站,西有五塔寺,东有小西天(庙),距离都在方圆1.5公里左右

北京站,东南1.5公里处,隆安寺、夕照寺南北相望。

  • 佛系的机场

你若选择从空中出京进京,那么恭喜你来到首都机场的邻居,佛国“天竺”——这里是顺义区天竺镇,号称国门第一镇。规划建设中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就更加佛系了:这里紧邻佛系的河流——天堂河,和北京南大门上的村庄——石佛寺村。

  • 佛系的地铁

佛系北京的印记,不仅在寺庙里,在街道里,在吃喝玩乐中,更是渗入到象征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地下铁。

这些地铁站,有深深的佛教印记:

/北京地铁的“佛系”地图/

制图-大地理馆

截至目前,北京地铁运营里程608公里,有线路22条、车站370座,其中有佛系地名的地铁9条,涉及地名14个:十号线三元桥(三元庵)、成寿寺、分钟寺、慈寿寺;五号线惠新西街南口、惠新西街北口(慧忠庵)、雍和宫;一号线玉泉路、万寿路;八号线什刹海;二号线长椿街、雍和宫;13号线大钟寺;4号线

陶然亭(慈悲庵)。

北京地铁中的佛系地名示意图

(红圈标注)


佛系的北京地理:四周连成一个大圈

局部、微观的“佛系”地名,证明北京城是佛系的。大北京地区,那些大尺度、标志性的地理山河,也摆脱不了“佛系”文化。为了说明,整个大北京的“佛系”属性,我们在北京的行政区界附近,找到的佛系地名,几乎连成了一个大圈儿。

北京西北角,屹立着本地区的最高峰,海拔2303米东灵山,因位于灵山以东而得名,看过《西游记》的小朋友,应该有印象:“灵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在。鹫峰,几乎是灵山的同义词。佛教发源地,位于天竺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郊,因山中多鹫,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灵鹫山,常常简称

灵山、鹫峰。

这样的地名并非孤立:北京西北部著名的“佛系”山峰还有佛爷顶、红螺山、香炉峰、鹫峰山、上方山——上方山,也成为“房山区”的出处。

永定河北,大兴城区有一条引水渠,它有一个佛系的名字叫“天堂河”,它从北向南,一直流到省界附近,汇入永定河,河畔还有一个佛系的村庄,石佛寺村。

北京西南郊,还有黄塔路(因过去有黄色佛塔得名)、十渡。十渡是京西南著名风景区,它也来自佛教文化,是“十方世界,普渡众生”的简称。

这些“佛系山河”,都是北京最重要的地理坐标。

/北京远郊重要山、河、地名的“佛系元素/

制图-大地理馆

佛系——是北京的性格

百年的“天子脚下”的环境,造就了今日北京和北京人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其实也可归入“佛系”。

  • 理由1:“爱谁谁”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文艺青年和佛系青年,都喜欢出自陈继儒《幽窗小记》里这幅对联。

北京人的性格哲学中,有一句非常类似的表达,只不过没这么矫情,那就是“爱谁谁!”可谓简单粗暴、通俗有力。所谓的宠辱不惊也好,“爱谁谁”也好,体现得正是北京城市性格的一面。

中国网民对时下流行的佛系、儒系、道系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精辟概括——道系:闭嘴、滚蛋、你麻痹;儒系:稍等、抱歉、没关系;佛系:都行、可以、没关系。

三家哲学体系中,北京的“爱谁谁”显然属于佛系。

  • 理由2:“佛爷”

“天子脚下”的北京,形成了一种特色的“爷文化”,有时是尊称,无论大小年纪,见了叫一声“张爷“李爷”,称呼不同行业的则有“侃爷”“倒儿爷”,民间信仰兔子叫“兔儿爷”。还有一种是江湖黑话,如“佛爷”,指的是小偷。

一度火爆热播的《老九门》,有一盗墓家族首领,叫“张大佛爷”,其根子上的出处应该就是北京江湖黑话的“佛爷”。

更典型的“佛爷”,称呼的是清朝皇帝,后来不光皇帝,慈禧太后也被叫做“老佛爷”——其根源来自满语“满珠”,翻译自梵语“曼殊”,意思是“佛爷”“吉祥”——接受汉化后,便有了“佛爷”称呼。

/宫墙系列之四:102x161(cm),工笔国画/

作者-李子牧

  • 理由3:“爱来不来”

这里说的是当下的城市竞争——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从一带一路到抢人计划。在一场场运动中,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贵阳、青岛、昆明、武汉、郑州都曾被热议,积极睁着刷存在感,此前低调的天津,前不久也加入“网红”行列。

雷打不动的,是北京。

实际上你会发现,新闻上说的这些事儿,北京总是做出一种不积极的姿态,但并非不做——各种新鲜事物不一定最早登陆北京,但一定会在这里大展拳脚,就像佛教一样,你开始可以从他处传入,但最后还是要以帝都为大舞台。

这或许就是“爱来不来”的底气所在,它的潜台词是:该来的,总会来。这句话的矫情版其实就是徐志摩徐大爷说的那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这也残酷地说明:“佛系”生活的资格,只是属于有家底的人。


我们拼命搜集数据,终于证明了:北京是个佛系的城市。

上到皇家宫苑,下到市井民间,东到西到大山之顶,东到通州城关,从衣食住行到处世哲学,无不是佛系的存在。

这也似乎提醒我们:礼佛修行,不必非要畅想着“诗与远方”。在北京一点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佛的身影无处不在——佛在极乐世界,更在红尘市井。

深处这个城市,自觉不自觉,天天都在跟什刹海、大钟寺、成寿寺、分钟寺、定慧寺、雍和宫、柏林寺打交道。自觉不自觉,你我或许都在成为佛系青年的一员。随着你融入这座城市,终有一天,也会变得喜欢说起“爱谁谁”“爱来不来”“宠辱不惊”。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

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看北京的视角

这就是本文的视角

佛系北京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