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普法:契理契机——当代佛教的新使命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2022-04-29 10:45:11

尊敬的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大德:

金风送爽,芙蓉典香,三年一会,共聚灵山。很高兴再一次与诸位共叙于此。

自佛陀菩提树下始成正觉,开演妙法,于今已逾2500多年。佛教从最初的以自我解脱为目的的原始佛教,再到“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而后佛法东渐,肈流动土,以其独特的契理契机,成就今日恢弘。

佛教从一个异域的宗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能够主动地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和时代需要相适应,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从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佛教在各个时期都能与时俱进,适时地转变自身的形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适时地调整自身的教义教理与教团教制。经过历史上众多高僧大德的创造性转化,“佛教在中国”变成了“中国佛教”,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发生了重大影响。直至如今,佛教仍是中国人精神栖息的家园。

中国佛教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关键在于佛教内含契理契机的原则,以及历史上高僧大德对这一原则精湛的把握和灵活的运用。契理契机,是佛教历经两干多年而亘绵不绝的基础,契理契机是佛教教化众生的根本原则。所谓“契理”之“理”,是佛教之为佛教的根本。真理为佛学之体,时机则成就佛学之用,所契之“机”是具体的、个性化的,也就是梁漱溟所说的“此时、此地、此人”。契理契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就是契理部分,随缘就是契机部分。禅宗古德的一句话说得最绝:“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前一句说的是契机,不能死抱经书说法,死抱经书不合时宜的去解释佛教,三世诸佛都要觉得冤枉了。后一句说契理,不能离开佛法的法印,离开了正道一步,你就如同邪说。佛陀在世时,即强调因病与药、应机教化,在大乘佛教兴起后,以菩萨道为当机之术、调熟众生共证菩提成为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妙法莲华经》中所讲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佛之“大事因缘”,是“理”;而八万四千法门则是应“机”之径,“会三归一”则是理机相合之用。契理和契机二者结合,才能使佛法发扬光大;二者偏离,佛教则失去了存活世间的基础。如专着重于契理,不免曲高和寡!如专注重于应机,只讲适应时代,而忽略了是否契合佛法的真义,这样的适应,又与佛法脱离了关系!“契理”保证所发展的是“佛教”,而“契机”则确定佛教“在发展”。只有契理契机,才能够使佛教摄受更多的真实信众。

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佛教也与社会同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盛景背后,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怎样适应急剧变化的新的社会形势,怎样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以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是中国佛教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因此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与以往历史比较,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而且由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越来越显示出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变性,必然会反映到佛教界内部来。

由于物质生活与相对匮乏的精神界的反差现象,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文化精神危机、价值危机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宏大问题。未来社会将逐渐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宗教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新契机、新机遇,也给佛教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未来社会里,中国佛教应当在契合时代缘起、利益人类社会;契合科学,相辅相成;融入全球化、走向国际化等方面作出契理契机的应对,寻找到自己的新的合理定位。

一、契合时代缘起、利益人类社会。

佛教文化根植于社会,所以要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角度和需要来看待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从如何契合时代缘起、利益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佛教文化的发展,而不只是站在佛教的本位,为了发展佛教而发展佛教。发展佛教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利益广大众生,如果不把握这个根本点,就容易产生执著和障碍。我们要对国际、国内整体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有清楚的了解,认识佛教在其中应该发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我们国家现阶段现代化转型还未完成,在文化上还未建立起与现代经济相适合的文化形式,道德上也呈现出混乱的多元状态,整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新的社会状态下,中国佛教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国家现今宗教政策的中心也就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时代的主题、历史的使命,也是宗教界的责任,佛教界应该积极契应这样的使命、担当这样的责任,自然也就契入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而生生不息。

二、契合科学,相辅相成。

综观整个佛教的发展史,随应时代,与特定时段的科学相互助长、相辅相成一直是佛教的传统。佛教历来就提倡僧众掌握五种学艺,即所谓“五明”,包括:声明(语言语法及古典文学)、工巧明(各种工艺、科技、历算等)、医方明(医药、治疗、针灸诸学)、因明(佛教逻辑学)、内明(大小乘佛法,后形成三藏)。其中的工巧明、医方明就包含科技的内容。

对佛教来说,科学的发展为佛教作了科学性的验证,有力地证实了佛法理论的正确性。以科学的论证,充实了佛法的理论,加强了原有佛教徒的信心,同时也必然的扩张了佛教的新领域——成为更多人的新信仰!使彷惶歧途丧失信心的人,对人生宇宙重新建立新信仰,恢复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发展,这一点上,科学和佛教的结合,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弘扬佛法,论证佛法,必然使更多人容易起信——特别是服膺科学的知识份子。使科学与佛法为人类谋幸福的共同目标下,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和谐幸福的境地。

三、融入全球化,走向国际化。

全球化是伴随着交通、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搭建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到来,对佛教来说,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弘传的区域,可以穿越地理空间和物质元素对传布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佛法普及的机会。古代丝绸之路,佛教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当今,佛教应当而且必须主动融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呈现丝绸之路上2000多年来形成的多元宗教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存、为化解“一带一路”上的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冲突,建构和平、繁荣、丰富多彩的新世界作出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面对的是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大批量的信息,也使得信仰传播有可能湮没在无数的信息群中。如何深切体会全球化的特点,在这种全球资讯的海洋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信息的引导者,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头所在。

当代社会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消解佛教的生存基础;相反,仔细分析当今社会的特点,我们注意到,佛陀建立的教法与当代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更为明显的契合,使人们更容易贴近佛教的宗旨,体贴佛法的精义。具体表现为:全球化使得人类的共生性加强,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关系更为鲜明;个体的生存流动性加强;人类的界限,拥有了新型的形式,国家、民族之类的有形边界的重要性在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宗教等的无形边界,边界内外的互动频繁;网络世界,加强了个体之间的平等性,加强了个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自我的选择和决定显得更为必要,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些,都为人们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论、因果论、业报论、实相论等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希望我们能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共同努力,共成佛业,使佛教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生生不息。

在这群彦汇聚的时刻,祝愿世界更加和平,人民更加安乐!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各位嘉宾朋友身心康泰、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