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凉州佛教历史概论——大云寺与凉土译经

来源:武威鸠摩罗什寺 2022-05-18 11:25:27

东晋前凉时期,佛教在凉州得到长足的发展,往来僧众驻锡凉州,开始翻译抄写佛经,开始建设佛教寺院。第一座有历史记载的凉州佛教寺院为凉州城内的大云寺。根据文献记录,大云寺始建于东晋前凉升平年间(公元357-361)。大云寺本名宏藏寺,隋代时改为感通寺,唐武则天时代改为大云寺,西夏时为护国寺,后又恢复为大云寺。武威博物馆现存的唐景云二年(771年)的《重修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记载:“大云寺者,晋前凉牧张天锡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名大云寺。因则天大圣皇妃临朝之日,创诸州各置大云经,遂改号为天赐庵”。《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碑)也载,“张轨称制,宫中数多灵瑞,天锡异其事,遂舍其宫,就其地建塔。”可见,张轨创建前凉王国后,他开始信仰佛教,城内多有塔寺,而至张天锡当政时,已得到空前发展。

前凉张天锡曾组织僧人净明与贤护等在宏藏寺抄写佛经,出现了最早的凉州佛经写本。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两本前凉时期抄写佛经的写本卷子,其中一幅名为《法句经卷》末尾用朱笔题有“升平十二年沙弥净明,咸安三年十月廿日沙弥净明诵习法句经”的字样。此为国内藏品中最早的佛教写本,堪称国内古卷之首,题记中的净明是初入佛门的凉州僧人。张天锡还延请月氏国优婆塞支施仑和龟兹高僧帛延在凉州译经,支施仑在凉州主持翻译的佛经共四部六卷,包括《佛说须赖经》一卷、《如幻三昧经》三卷、《首楞严经》二卷等。支施仑和帛延翻译《首楞严经》时,凉州高僧慧常担任“笔受”,参与了译经活动。就从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一个专业名词,称为“凉土译经”。

“凉土”一词最早见《晋书·张轨传》,“避难之国唯凉土耳。”所以“凉土”特指以凉州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河西走廊。“凉土译经”特指前凉乃至西晋末期凉州籍僧人、旅凉外地僧人和佛教居士相对集中并进行规模翻译佛经的弘法学术活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道安大师在《凉土译经录》中对当时凉州所译佛经进行整理研究,共辑出五十九部七十九卷,使后世研究者对当时凉州翻译佛经的状况有了明晰的了解和掌握。“凉土译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佳话,是佛教早期传入凉州时译经规模宏大、译经数量较多、翻译家比较集中的一次佛经翻译活动。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