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明代观音题材小说的类型研究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09-28 21:36:02

文章信息

作者:梁明英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内容简介

《香山菩萨大悲传》的出现,奠定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基石,后经历代的发展与演变,观音菩萨的身世、形象、道场等从印度观音彻底演化为东土的妙善公主,并频繁被编写在文学作品中。论文作者就明代小说题材中的观音形象与信仰内涵进行研究,内容共分三部分:

首先,根据《香山菩萨大悲传》《观世音菩萨传略》《香山宝卷》等文献的发展顺序,分析其演变过程所彰显的主要思想:(一)妙善的顽强意志与坚忍不拔的修行证道历程,有力地诠释了“天人之分”的思想;(二)妙善为其父割手剜眼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孝道”观;(三)天人之间的彼此感通、协调、均衡、稳定的结构,体现了“天道”即“人道”的价值观。(四)小说中的因果报应论阐释了世间万法之间的关联,强调万事万物皆处于因果关系之中。(五)揭示了“人生无常”、“众生平等”的佛教理念。

其次,分析小说中的观音救济灵验故事及其观音在仙佛中的地位,指出观音救济灵验故事蕴藏的内涵:(一)观音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观音成为求子、除恶、中举、免死等现实生活中祈祷对象,不再是出世的宗教,而是执著探索灵验故事中的实用性。(二)中国人求神拜佛是“乐感文化”,为了更加追求现实中的美好生活。(三)观音救济灵验故事逐渐淡化了印度观音的宗教色彩,体现民众的道德评判标准、世俗理想及生活情趣。

最后,分析《西游记》中所刻画的观音形象,并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观音形象进行比较。作者认为在正统佛教中,观音具备庄严、伟岸、奇异的宝相,但在文学作品中,菩萨示现的是一位雍容富贵、端庄优雅、亲切自然,且具有人情味的美丽女性,究其原因是观音信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母性的崇拜——崇阴尚柔,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