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黄夏年:少林寺与大数据

少林寺 2022-10-10 23:21:20

“档案”这个词在佛教里面是没有的,这是在清代以后才出现的名词。若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佛教里面则是保存最多的,也是最全的。从狭义上说,一份寺院的茶单就是份档案;从广义上说,佛教上万卷的《大藏经》则是集中的档案。但是在佛教里面,类似于档案之各种原始或非原始的记录,通称“典箱”。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28载佛说:“汝等苾刍于善知识应当亲近,然由智识聪敏通明一切,内外典籍终能成就如是盛德,汝当修学。”其实“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普遍的名词,若是细究起来,佛教的“档案”还是应该用“释典”或“藏经”等比较合适,因为这些名词佛教身份明显,一看上去就知道是指佛教原始记录。

2021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黄夏年教授作总结性发言

现在人们习惯于将“档案”与“数据”联系在一起使用,许多档案不只是文字记录,也存在很多数据。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与云计算出现,算法被强调了。进入现代社会,改遍了人们认知,数据成为信息基础,档案只是数据一种,大数据则是档案集合体。利用算法来计算大数据中信息,分析大数据对某一事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常用手段,例如敦煌研究院已将洞窟壁画全部予以数字化,供学者研究。特别是在商业活动中,大数据变成了决定销售与生产的基本条件。

佛教从不拒绝对科学技术的采用,从来都是积极应用各种新出现的科技成果,例如音响出现以后,许多寺院都购买用于弘法,现在更多的智能技术被寺院引进,寺院成为利用当代科技的重要场所。大数据对寺院来说非常有用,佛教大藏经大概有两亿多字,如果再加上藏外流传的资料,有四亿多字,这么多藏经文字,加上各种图像与摄影以及图画等等,佛教数据已经不可计算,真正成为“大数据”。面对这么多数据,充分利用现在的计算机与智能技术予以整理与利用,是未来佛教必须要走的唯一之路。

2020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分论坛现场

几年前,佛教界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2017年中国佛教界首次出现大数据资料库,江苏省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在南京成立。2018年3月,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举行了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由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出任理事长,还聘请国际文献保护基金会执行董事长杰夫·沃尔曼(Jeff Wallman)及杭州佛学院院长、灵隐寺住持光泉法师等七人担任副理事长,哈佛大学佛学与藏学教授、国际文献保护基金会董事会主席范德康(Leonard Van de Kuijp)出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集佛教资源的保存整合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梵文、巴利文、汉文、藏文为主的多语种佛教经典译释、佛教数字资源鉴合开发、佛教思想文化传播及其与当代社会关系等。

由释永信法师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少林学辑刊(1-7)》

2021年5月,杭州灵隐寺成立佛教数字赋能研究中心,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寺院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探索宗教界数字赋能先试先行的新途径,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加快推进佛教中国化方向的进程。

总之,数字化、大数据、赋能、信息化等等代表当前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被佛教界掌握,作为一种生存技术而进行研究与使用。大数据和信息化代表佛教未来发展,谁掌握这方面知识,就能走在佛教界前面,开拓中国佛教新局面。

(本文为《少林学辑刊第一辑(全七册)》序言。作者黄夏年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