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黔边界地区观音造像异变研究
文章信息
作者:卫平香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内容简介
湘桂黔边界地区存有大量不同时期的观音造像,这些造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与程式化观音造像相比,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出现了异变。文章就湘桂黔边界地区观音造像的异变进行分析,解读其文化内涵。内容共分三部分:
首先分析湘桂黔边界地区程式化观音造像。随着显教、密教观音信仰的传播,以及民间观音信仰在中国逐渐成型,观音造像也呈现出三种程式:显教程式、密教程式、民间程式;其主要流播方式为“像”“教”兼行,即以经典典籍和观音造像共同传播其教义,即“像”依“教”行,“教”随“像”传。
其次,探讨湘桂黔边界地区的观音信造像。作者通过对湘桂黔边界地区送子观音、圣观音、“轮王坐”观音、多臂观音四种主要类型的观音造型进行分析,指出其主要特点为:材质方面,多采用木、石等常见材料;性别特征方面,主要为女像观音;造像类型方面,以送子观音数量最多、造型最为丰富,出现了不见于经典典籍的“轮王坐”观音,多臂观音也呈现出不同于藏密多臂观音的类型特点;造型方面:(一)头饰、服装等方面,多带有世俗化和区域化色彩,出现着云肩等世俗服饰的世俗装造像,头戴凤冠、蛙冠等具有区域特色的观音造像。(二)体态特征方面,该地区的造像者对“轮王坐”青睐有加,多种类型观音都有采用这种自由洒脱的坐姿的案例,甚至出现了以此坐姿为主要造型特征的“轮王坐”观音。
最后,分析湘桂黔边界地区观音造像的异变。通过对湘桂黔边界地区的观音造像与程式化观音造像加以比较,得出湘桂黔边界地区的观音造像在整体和细节上都有异变,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化造像程式。该地区的异变观音造像背后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湘桂黔边界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背景;多重文化架构的送子观音;凤冠观音深受楚地“尚凤”之风影响;“轮王坐”观音表达了该地民众追求自由的精神。
总之,作者从湘桂黔边界地区观音造像及其分类、异变三方面讨论其特色,指出其观音造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区域的造像程式,是此地多重文化交融及区域文化精神独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