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华严系统观音造像简说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11-23 08:51:05

水月观音是华严系统独有的观音形象。据《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载,观音菩萨住在补陀洛迦山,善财参访五十三位大德,第二十七位即是观音菩萨。善财童子至南海补陀洛迦山进谒观音菩萨,见到“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木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因之华严系统观音造像往往有清流掩映、紫竹为林,观音晏坐其间,姿态自在,正等待善财童子的参访,一轮满月(实为身光)将观音团团围住,此样式名曰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通常有持物和不持物两种图式,持物图式又分两种:其一,以月为背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持净瓶,如弗瑞尔美术馆收藏的唐代供养绢幡《南无大慈大悲水月观音菩萨》即是;其二,以月为背景,半跏跌坐于岩石上(莲座),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

水月观音画像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记载:“周昉画水月观音)衣裳劲简,采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据此,周昉当为绘制水月观音第一人。至中唐以后水月观音像开始流行。白居易就曾作《画水月菩萨赞》,诗云:“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弟子居易,誓心归依,生生劫劫,长为我师。”晚唐时,水月观音像盛行。晚唐五代,水月观音像已成为各地寺院壁画中的常见题材,其像几乎均为有胡须的男性形象。北宋以后水月观音变身为女性观音,并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过,水月观音义含深刻,难以为民间文艺所重视,宋元以后,不及其他观音盛行。

水月观音图式出自华严经典,但在实际宗教功能上,却被视作为救难型和接引型的综合。四川省博物院藏建隆二年(961年)水月观音绢本像,正下方供桌前题“南无大慈大悲水月观世音菩萨”,而两侧所绘却是“普门品”变相。主榜题为“清信弟子敦煌处士樊再升发于心愿,净财敬画水月观世音菩萨一躯并普门品变。愿国安人泰,社稷兴隆,佛日恒照,法轮常运。次及亡母,早拯拔于爱河,莫遇三途,永离缠于苦海。神生到于清凉台,见佛闻经”等内容。表明水月观音在民众中不曾被作为具备般若智慧型的华严宗观音看待,民众眼中他只是救苦救难观音身相之一,而且还兼具西方接引者的身份。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