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净土信仰类观音造像简说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12-01 09:25:04

净土接引观音通称“圣观音”或“正观音”,通常作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胁侍出现,历代观音形象以此为主流。据《观无量寿经》记载观音的庄严形象,与阿弥陀佛比较,“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与另一胁侍大势至菩萨比较,观音菩萨“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宝冠呈现其本师阿弥陀佛的形象,成了观音形象的突出标志。唐代开始化佛天冠甚至成为人们辨别观音造像的唯一标志。

随着西方净土信仰的流行,作为西方净土未来教主和阿弥陀佛的助手,观音成为信徒崇拜的焦点。观音壁画也大量出现。唐代壁画中的阿弥陀净土变往往鸿篇巨制,设色繁复艳丽,以工笔线描的手法描绘美轮美奂、气势恢宏的极乐世界景观。净土变的主体西方三圣形象高踞莲台,无数供养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环绕,伎乐歌舞在前,妙音奇鸟在上。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端坐而不是侍立于“净土”殿堂上。

与此同时,莲花手观音开始演变为以单尊菩萨样式出现的引导死者往生的接引菩萨——“引路菩萨”。引路菩萨名号未见诸经典,来自唐代水陆画上的榜题,是观音菩萨在汉地净土信仰的促使下产生的新样式。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最初的引路菩萨保持了传统的持莲花标识:左手持莲花,只在莲花上端缀一象征死亡的小小冥幡,接引死者升向极乐佛国。晚唐五代以后,随着净土信仰的进一步流行,菩萨手中的引路幡变大,标识性比连花更为突出,莲花手观音标识性的莲花退居次位,甚至消失,代之以长柄香炉。作为“莲花手”救度人道的世间尊观音,在汉地净土宗的盛行下,脱胎出一种新的样式:持幡引路菩萨。

到宋代,引路菩萨成为民间神祇,观音接引功能更加明确。主管往生西天引路菩萨与主管地狱的地藏菩萨一同成为民众祈求助持升天的菩萨。在丧事出殡行列中,常有由人持书写“往西方引路王菩萨”的挽旗,行于队列最前,以导引亡者往生西方。到明清时,引路菩萨成为水陆画中常常出现的形象,如明代毗卢寺和宝宁寺壁画中出现的持长幡引路菩萨。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