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敦煌《观音经》写经与变相题记中的孝道思想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3-02-03 08:28:41

文章信息

作者:释大参

内容简介

孝道思想为中国儒家最根本的文化传统,经由历代帝王之提倡,遍及官方及民间莫不以“孝道”为人伦之首。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出家修行的若干制度,便与根深蒂固的孝道传统大为抵触,并对此展开严厉批判与对峙,为调和中印两种文化的矛盾性,祖师大德遂以各种方式极力阐扬孝道,其影响深远,在佛教藏经也留下一批丰富的宣教宝藏。文章就敦煌写经中的《观音经》的题记、经变所体现的孝道思想进行研究,内容有四:

首先,分析敦煌佛教孝道思想的源流。敦煌佛教的孝道思想主要受汉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土时,祖师大德为了使佛教见容于国家、社会,积极平衡佛教与儒家孝道思想的矛盾,如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孟兰盆经》等经说明孝道的重要性。因此,也影响着敦煌大量的遗书、变相题记,其中有记载为人子女为其父母抄经祈福与荐度等。

其次,佛教写经、造像功德观的经典依据。根据大小乘经中的圣言量说明书写、宣扬、受持经者,可以离诸灾难、生生世世亲近三宝修行,成就无上佛道。在布施功德观的启发下,敦煌佛教出现大量的佛经书写、壁画与造像,尤其很多是为自己过世的父母、过去生中的七世父母所造,更强调佛教徒能尽到出世间的孝道,使父母能脱离轮回之苦,获得解脱或往生净土。

再次、分析《观音经》写经题记中的孝道思想。从敦煌三十七号造经中所提及为人子为其父母所造《观音经》有十二人,其特点是观音菩萨不仅有救度三灾八难、无子之苦以及解三毒的能力,还与净土信仰相结合,能使先亡父母及七世宗祖能随愿往生各种净土。

最后、《观音经》变相题记中的孝道思想。根据敦煌《观音经》变相图的考察,其特色有三:一观音信仰与密教及《十王经》信仰结合,二供养人在画中的位置是依照佛教与儒家伦理的次序排列,三僧人和俗家亲人共为先人造《观音经》变。

总之,文章根据敦煌佛教孝道思想的渊源,以及《观音经》中的题词与经变探析了观音信仰在敦煌地域呈现的接引先亡的孝道思想。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