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戒幢法雨 2023-09-13 10:55:42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佛法正念修行方面的法义。这几天,大家白天非常精进地禅修,晚上会安排一些佛法的讲座,为什么要做这些讲座呢?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一个更开阔、更深远的背景下来理解我们的禅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行模式,背后都有它的 “见地”。如果我们对它背后的见地、整个更宏大的思想框架没有了解的话,那我们对一个教法的修习,就不容易把握住它最深刻的部分,当我们想继续深入,很可能就会遇到一些瓶颈。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先分享我自己的一个体验。前段时间有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对我们心态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现实中,如果有人拿着烧红了的铁针去戳自己,那是一种什么感觉?肯定会觉得很恐怖,是不是?会想绝对不能让这个针扎到我。但是如果是在一个不同的见地之下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反而就不会太抗拒。

因为年轻的时候做老师,长期久站,有点静脉曲张,前段时间遇到了一位中医到我们寺院做义诊。聊天的期间,他就说法师我来帮你调一下,就用了一种放血疗法,拿出了一根针放在火上面烧的通红,然后嚓嚓嚓直

接在腿上戳,要把静脉血给放出来,而且血流的不多还不行,他就又拿了三根针合在一起戳,最后还换了一根大号的放血针。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事后回味这个过程,我的感触特别深。因为如果在平时有人拿着烧红的针去戳自己,我们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当把它界定为“治疗”的时候,就不会去抗拒,甚至于还主动配合。所以我甚至还在一边跟他聊天,问他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等等的。虽然血流满腿,甚至都流到了拖鞋和地上了。但过程中并不觉太痛苦,所以结束之后再回味,感触就很深。

非常深刻的体验到,我们怎么看待一个事物,对它的见地和态度,实际上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每一次的禅营期间,并不仅仅是让大家一座又一座的打坐,而是都要配合小参、佛法开示,那就是要在见地上、在认知上,让我们对一个修行法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当我们的见地、态度、方法到位了以后,就能够推进修行的进步。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我们知道,“正念”是来自于佛法“四念处”的修习法门,这一次的禅修营,我会用几天的晚上为大家做一个《大念住经》的系列导读。“四念处”在佛教的很多经典里面都会谈到,但是在《大念住经》里面它可能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当然了,这一次不可能一字一句的给大家解读——在我们佛学院里面它是要专门开一个学期的一门课,在这里我可能会节选一部分经文,给大家展示佛教四念处的面貌和它的特质与重点。

我们首先看《大念住经》的第一段话,“比丘们啊!”——佛陀当时在僧团,给出家比丘开示:

“比丘们啊!这是直接之道,为了众生的清净,为了忧伤和悲叹的超越,为了苦和不满的灭除,为了正理的成就,为了涅槃的证悟,就是四念住。”

这第一段话,就把我们所修方法的定位非常清晰的展示出来。“直接之道”,也译为“一行道”。有的注解将它解释为“直达之道”;也有的解释为“唯一之道”。直接到达什么呢?可以直接到达证悟解脱。所以我们大家用的这个方法,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方法。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下面就列举了几个具体的功能:第一就是为了众生的清净,能够净化我们的身和心。

第二,为了忧伤和悲叹的超越。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各种焦虑、抑郁,有悲伤,有忧愁,那么修习四念处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这些忧伤和悲愁。

第三,“为了苦和不满的灭除”。有的时候我们会分外感受到生命的痛苦,觉得活得很艰难。不要说我们成年人,甚至于现在的孩子们都觉得过得很苦,开始厌学甚至自杀等等。这些“苦和不满”,怎么来灭除?肯定不能说“逃离这个世界”,因为逃无可逃。但是通过我们的修行,通过真正提升了我们的身和心,当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不再被烦恼洪流所吞没,而成为一位“冲浪者”。在高低起伏、充满挑战的生活中,获得觉悟和解脱。这就是整个“四念处”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的。

第四“为了正理的成就”,“正理”实际上应该是真理,为什么加一个“正”呢?因为真理都是符合事实的,它与这个世界的规律相吻合,所以会有“八正道”,“正”就是形容它的正确性,就是说通过四念处的修习,我们可以体悟到真理。

最后,“为了涅槃的证悟”。不是去世了叫涅槃,而是指烦恼的熄灭、生死轮回的超出,这是我们的“四念处”所能到达的。为什么“四念处”可以到达呢?那是因为它的教法的特质,法尔如是。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为大家展示整个的四念处的教法。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四念处”的禅法背景

我在这里选了三部《阿含经》的经文,这里面都是关于四念处的。第一部是《杂阿含》六百一十九经,我们先看一下。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619经》

这个经里面,首先,佛陀给弟子们讲了一个公案故事,说到有一个演杂技的师傅带着他的徒弟在大街上表演杂技。他们表演的杂技是什么呢?就是下面一个人顶着一根很高的竹竿,他的徒弟在竹竿顶上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比如翻跟头、倒立这些。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难度非常大的杂技项目,而且需要两个人的配合。师傅在开始之前,就跟他的徒弟说:“我们马上要开始,那么我要好好的照顾你,你也要来关照着我,我们俩互相关照,我们演出就会安全。”这时候他的徒弟就说:不是这样的,你把你自己照顾好,我把我自己照顾好,我们俩就安全了。佛陀就举了这个公案。

这师徒俩谁说的对呢?其实都对。佛陀就接着说了这段话:“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即是护己”,

守护自己就是守护别人,守护别人就是守护自己。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修习自我关怀并不都是自私的,把自己守护好,也许就是对家人、对周围人最大的友善。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另外一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为家人付出,为他人奉献爱心,其实也利益了我们自己。所以说“自护即是护他,护他即是护自”。

什么是自护护他呢?佛陀说:“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就是说亲自去修行,亲身去感悟真理,这就是自护护他——表面上看,利益的是自己,实际上是在守护所有人,甚至是守护了这个世界。

什么是护他自护呢?“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对这个世界绽放出爱心,开启出一种人文关怀,当我们关怀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守护自己。

接着他说:“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佛陀接着就把自护护他——如何通过自我关怀来关怀他人、如何通过关怀他人来关怀自己的方法开显出来了。要想守护好自己,那就要修四念处;要想守护好他人,也需要修四念处。所以我们会看到这部经典,把四念处的重要性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上。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下面这一段是《杂阿含经》六百二十经中的: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杂阿含.620经》

这段经文的前面也有一个公案故事。佛陀在为弟子讲法的时候,他就举了一个猿猴的故事。猿猴本来是住在山里的,但是有一些猴子特别好动,有时候就会跑出来,跑到了平原上人类经常出没的地方。猎人发现了这些猴子,他们就在这个地方涂上粘胶,然后放上食物。猴子来了之后,它看到了食物,伸手一抓,它的左手就被胶粘住了,那么它就用右手想把左手解脱开,结果右手也粘住了。然后它就用一只脚去蹬,这样它左脚也被粘住,它就用右脚蹬,右脚也被粘住。接下来它急着用头去拱这个粘胶,想把自己拔出来,头也被粘住了。当它全身都被粘住的时候,它就一动也动不了,结果就被猎人捕获。

这个时候佛陀就说,一个修行者,如果不注意守护我们的根门,缺少足够的正念和智慧的话,我们就像这个猴子一样,会被红尘烦恼所捕获,成为了它们的猎物,失去了心的安宁和自由。佛陀接着就说了这一段话:“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境界行……”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必须要在自己的界限里守护好自己,所谓“自所行处父母境界”——如同我们的父母给我们安全保护的地方,而不要像那个猴子跑到了“他处他境界”。

什么是一个修行者的“自所行处父母境界”呢?“谓四念处,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在这里,佛陀就把这个“四念处”列为一个修行者必须要安住的基本状态,我们不能够离开这个状态,如果离开了四念处,会怎么样?很可能就会被烦恼、困扰所捕获。

第三部经典:

“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

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杂阿含.638经》

这个公案是非常出名的,就是佛陀快入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了他几个问题:佛灭之后以谁为师?佛陀就回答:以戒为师;然后阿难又问:依谁而住呢?佛陀回答了这段话:“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就是说,你要做你自己的依止处,我们用一句白话说就是——要自己靠自己。

佛陀入灭了,我们靠谁?佛陀给了答案:自己靠自己。

但是,所谓的自己靠自己,并不是说随着自己的想法、念头、性格转,而是什么呢?“法洲而法依”,要依的我们所吸收到的教法,依我们内心里由此所产生的证悟和智慧。所以,实际上是依法而住,“不异洲不异依”——不要再依止其它的。

所以就称为“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这就是佛陀入涅槃之前给弟子的最后教导。那么什么叫“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阿难接着就问了这个问题,佛陀就回答说:“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

实际上佛陀还是说了这个四念处。所以说,佛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戒为师,依法而住”——这个法,它指的就是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还有一部经文,我这里因为PPT的篇幅关系,没有列出来。那也是佛陀的弟子们问他:初学的人刚刚进入僧团,可以教他什么方法?佛说应该教他修四念处为入门。再问那中间应该修什么?佛陀说修四念处。弟子们又问:证悟了以后,阿罗汉他们修的是什么法?佛陀说,阿罗汉仍然是安住于四念处。

可见四念处这一法在佛教里面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每一位佛弟子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所以被称作“自所行处父母境界”。如果我们不了解正念,不精通正念,那么我们就还做不到“自依止、法依止”,那就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滚滚的洪流所卷走。

这就是我们在正式开始之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修的法的背景。在一个更大的思想框架之下看“四念处”教法。

(未完待续)

来源:戒幢法雨

录音整理 | 法汇

编辑:兴尘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