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怎样才算佛法中的“精进”,是越忙越精进吗?

上海玉佛禅寺 2023-10-23 12:02:38

经云:

 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

自调伏其心,是诸佛圣教!

行善止恶

一直是佛教的主旋律

一言以概之就是

如何调理好我们的心

让我们的心趋于善的状态

本期讲堂我们学习

《大乘五蕴论》

看看修行善心的内容都有哪些?

行蕴(4)

行蕴—心相应行蕴—善心所

善心所一共十一位,前面讲堂,我们已经了解了善心所中的前六位(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接下来我们就余下的五种善心所进行学习。

■ 精进心所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心于善品勇悍为性。

——《大乘五蕴论》

精进,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备的一类重要内心力量,能够对治懈怠。

简单来说,精进就是克服那些看似让我们感到舒服的惰性。

精进,也是六度之一,一切菩萨诸行,都离不开精进心。对于修行而言,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学习菩萨的勇猛精进、志愿无杂。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真正的精进并非世间意义上的忙碌。

世人会为了各自喜好的事物去奔走操劳,随波逐流,而佛法的精进是为了更好地断恶修善,面对种种善法善业,无怯无惧,积极践行。

如何生起精进心?

《瑜伽师地论》中讲到精进的五个方面:

○被甲精进

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精进修行。这不光是一句口号,而是基于对佛法的真实好乐,离不开发愿、发心。

所以精进心是与菩提心相结合的,真正地发起上求下化之愿,才能让我们的精进心如同战士披盔戴甲,这样即使遇到无明贼寇,面对烦恼障碍,也不会心生恐怖,进而难行能行,成就各种殊胜善行。

○加行精进

有了信愿乐欲的加持,进一步加功用行,通过坚固勇猛的种种方便来鞭策、激励我们的道心,毫无迟疑地去勤修诸行。

○无下精进

无下精进心是说我们在修行时要敢于断恶修善,但不能因为小有成就便贡高我慢,也不要因为修行缓慢而自轻自贱,要做到不卑不亢地勇往前行,以无有诸相的心来精进修行。

○无动精进

修行不会一帆风顺,精进也不仅仅在安逸的环境中生起,而是在一切苦乐境界中都要有精进之心。

特别是面对各种寒热酷暑、煎熬难忍的情况时,我们修行的意念不能因此而动摇,要敢于克服修行路上的艰难险阻。

○无足精进

知足常乐,这是我们在世间的一种人生态度,但真正的精进是不“知足”的。

不要满足于不圆满的善法小果,对于修行不能浅尝辄止,要对最甚深、最无上的究竟功德生起欣喜希求,回小向大,这也是精进心的表现。

“懒惰二字,立身之贼也。”

懒散、松懈作为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性之一,很多人面对事情时都能拖则拖,得过且过,这对于我们心性的提升没有有丝毫裨益。

古人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不论是修行的道业,或是世间的种种事业,都需要我们勇猛精进,不要沉溺于舒适的境界,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 轻安心所

云何轻安?谓麁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

——《大乘五蕴论》

轻安,是我们身心自在安稳的一种状态。一切众生都追求身心的安逸,也都沉浸于这种乐受之中,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让身心达到真正的安乐。

在佛法看来,真正的轻安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生起的。世间的快乐往往都伴随着无常、苦,短暂且充满缺憾,而通过佛法的修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轻安,乃至寂灭法喜。

轻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轻,二是安。

○轻

轻,和重相对。佛法认为对于众生而言,“重”就是指种种尘垢烦恼,这些烦恼系缚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使得身心无比沉重和疲惫。

轻就是能够让我们从粗重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放松。

○安

安,指身心舒畅,四大调和,内心安适。

轻安的作用,就是能够对治心识的粗重,弃舍十不善行,断除种种业障,从而能够承担善业的修行。

真正的轻安,多与禅修相关,是禅定时的一种内在状态,能够对治心识的昏沉。

禅定,即四禅八定,是处于三界中色界、无色界的境界。经由定力的滋养,能够生起超越五欲感受上的身心调畅。一般在欲界的众生,多是处于粗重的散心位,便难以真正体会到轻安的感受。

但也不要因此妄自菲薄,只要能够让自己静下心来,减少烦恼的生起,还是可以与轻安相应,这也是我们坚持修行的动力。

■ 不放逸心所

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即是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对治善法。

——《大乘五蕴论》

不放逸,是我们内心中能够对治放逸心的作用。

所谓放逸,就是贪、瞋、痴及懈怠等烦恼心对我们身心的扰乱,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放任这些烦恼生起,也就是放逸。

不放逸,既能防止我们在断除恶法的修行上退转不前;又能让我们在善法的修证上有所增长。

简单来说就是念念向着善法,不愿意做任何不善的事,而放逸则是心中没有善法,只想去做与贪瞋痴相应的事情。

当我们的心处于不放逸的状态时,就能舍去种种不善法,能够让贪、嗔、痴、懈怠不再生起,同时也会去修习能够对治不善的清净善法。

不论世间的有漏善法,还是出世间的无漏善法,一切善法正行都要依于不放逸为根本。

精进和不放逸都是我们修行时不可或缺的心性力量。前者促进我们主动地去断恶修善,后者能够防止我们在修行上停滞甚至倒退,是我们在修行路上的双重保险。

■ 舍心所

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大乘五蕴论》

一般提到舍,我们会先想到受蕴中的舍受(不苦不乐受),这里讲的舍心所则属于行蕴所摄,为了区别于舍受,因此也叫行舍心所。

舍心所和不放逸心所的共通之处,都是依于无贪、无瞋、无痴和精进这四类善心所而施设建立,所以没有相对独立的体性。

二者的作用都是可以成就圆满世出世间种种善业。舍心所是依诸善法时内心达到的平等、正直、无发悟性等三种状态

○平等性

舍心所的第一个状态是平等,这是远离了昏沉和掉举两类不平的状态,让内心处于真正平静的状态。

○正直性

当我们的心安住于平等寂静的状态时,能够持续稳定地保持,远离分别作意的偏曲状态,不偏不倚地自然相续,这称为正直。

○心无发悟性

心无发悟,也叫无功用。刚开始修行时,我们都需要非常用力地去追求某种境界,当禅定达到一定功夫时,我们内心的安定就不要再像之前那样特别用力,而是在心保持平等稳定的状态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安住下来,任运自在。

舍心所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对于已经断除的烦恼染污法,能够产生相对应的“抗体”,达到无染安住、念念清净的状态。

■ 不害心所

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

——《大乘五蕴论》

不害,是我们内心中不愿伤害别人的善性状态,也是对于害他之心的对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心都是善良的,或是非善非恶的无记心,但不排除心中的恶念会时不时出现。

世间凡夫往往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会无形之中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人,其实也损害了自身的福报。

不害心所的本质就是悲心,而悲心的主要表现就是不忍伤害一切有情,让众生色身受伤、内心生恼。

上一期讲到的无瞋心所,其本质即是慈心,所谓慈能与众生乐,悲可拔众生苦,慈、悲分别对治瞋、害。不害从体性上看,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基于无瞋的作用而假名安立的一种状态。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正的不害之心,能够站在众生的角度同感其苦,怜悯众生所有的遭遇,并用种种善巧方便带给大众切实的利益。

这也是大乘菩萨道慈悲心的根本精神。

十一位善心所,是我们内心主要的善性作用,也是我们修学所依的具体纲目。

要清楚,善心不仅仅是在修行功课时生起,更要让善心出现在每个日常的生活当中。

佛法中的每一个名相,都是能够对应到人我当下的起心动念,所以不能仅仅当成知识来看,更要与自己的修行同步链接。

真实的善心既能成就自身的清净,又可以利乐一切有情,为众生带来利益与安乐。

故而诸佛菩萨教化弟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可以借此来观照我们当下一念心的状态,也是对我们修行成果的检验,及时做到裨补阙漏,完善净业。

愿大众都能不断进步,圆满善法。


(未完待续)


撰稿|归去

摄影|昌贤、浩子、熙全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