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只是注意: 1、中途如果间断,念补阙真言三遍,后续继续时,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2、公共场合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可以轻微默念,戴口罩念经,有利于声音不扩散,动嘴时不奇怪,做好防护
2025-07-30
第三篇《积善之方》,怎么做才能真的积福报。《积善之方》就是“知行合一”。你听完《了凡四训》讲解之后会发现,它就是我一直讲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所以你能更笃定。
2025-07-29
佛教历史长卷里,有一位高僧为了探寻佛法真谛,孤身踏上了漫漫的西行长路。他便是伟大的玄奘大师——一位集佛经翻译家、卓越旅行家与深邃思想家于一身的僧人。唐朝初年,时局尚不稳定,朝廷严禁私人越境。
2025-07-22
原文: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2025-07-22
佛教有关历之法则。最初任何国度皆使用太阴历,迄今单纯的太阴历仅存于宗教之回回历。在埃及,则依尼罗河之定期泛滥而成立太阳历,后传至波斯,又为罗马所沿用,称为罗马历;几经修正后,更发展为现代之太阳历。
2025-07-21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忿”即忿怒,“恨”即怨恨,是随烦恼中的两种烦恼。忿:即对不顺自心之对境,引生气怒之情,而发为暴恶之行动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称为忿。忿由嗔而生,刚烈而强猛,然无余势,非长久持续者。
2025-07-17
在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中,禅思想的发展占有显要地位,而在各种禅思想的发展中,生活禅又最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生活禅也确实是佛教中目前最值得大力倡导的一种理念。笔者借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机会,简要谈谈对生活禅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2025-07-17
在近现代科学思潮冲击下,“科学主义”泛滥,人们唯科学之马首是瞻,以科学为标准取舍一切,宗教,被视为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愚昧,非宗教成为文明进步的表现,“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2025-07-17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的。
2025-07-17
原文: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
2025-07-15
云冈中期(471-494),源于西方的佛教石窟艺术开始走向中国化,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乐器如琴、笙、吹叶等。本期洞窟乐器雕刻数量总计460余件,占整个云冈乐器数量的70%之多。
2025-07-11
明明感觉“有我”,为什么佛教却说“无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无我”“我空”“万法皆空”等种种说法,实际上,佛教所说的“无我”包括了“人无我”与“法无我”两重含义,对应的也就是“人我空”与“法我空”。
2025-07-11
鲜卑乐人 第17窟东壁云冈石窟音乐雕刻内容纷繁,有些乐器雕刻至今难以辨识考名,内中原因诸多,有古代匠师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写意与夸张,也有今人辨识古代乐器图像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经对云冈石窟中的乐器雕刻进行调查,获得些微收获。
2025-07-11
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修行就是要把我们的这一颗心修好了。的确,按照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莫不是由我们的心造作而有的。
2025-07-11
我们凡夫的心理,对于声色货利,种种符合自己心意的外境,都有贪求之心,而且总是觉得越多越好,没有厌足的时候。
2025-07-11
我们似乎总在追求美好的,由此而排斥那些不好的。可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不好”的到来。为什么呢?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25-07-11
原文: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袁了凡讲,过是由心造成的,那么就从心上改,就像一颗毒树,把树的树根斩断,这颗毒树就死了,就是连根拔除,这叫从心上改。
2025-07-08
所以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心不动就没有过,什么叫心不动?就是没有妄念相缠。
2025-07-01
原文: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2025-06-24
原文: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从事上改,以前杀生,现在不杀,这是事上改,这很简单。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