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十二缘起”并没那么难懂

金声玉振 2023-10-17 14:53:56

佛教典籍中有很多词汇、概念,看起来都不太容易懂。可否将晦涩的概念讲清楚一些?今天就试试说一说“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

佛陀的理论注重于人生痛苦的解脱,虽然也谈论空性话题,但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现实人生,对本体论的的探讨并不热心。所以佛陀对于本体论的问题常以沉默对应,如著名的“箭喻论”或“十四无记”说。佛陀真正关心的是当下人生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生死的由来,佛教从个体生命的流转说为“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结果。具体来解释: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无法了知诸法实相,陷入对愚昧状态,就是无明。无明通俗的讲,就是于事于人不明白,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痴”。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驱使,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指人的精神整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它是依过去惑业招感所致。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入胎之初,个体生命还处于六根不全、形体未具的状态,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逐渐完备之相。

6.触:指个体生命在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的单纯知觉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

7.受:即领受,是与外境接触之后所生起的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着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

9.取:执着的意思。有了爱欲,就会有去执取的欲望,攀缘追求,从而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

10.有:存在的意思,这里与“业”有同等意义。由于有了向外的贪爱着执取,就会产生行为,从而构成潜在的业力。有了业力就会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这样的因果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这也是指在未来世托胎而生的一剎那,再受五蕴身。

12.老死:有了生,便会有老死。将又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佛陀以缘起法观察个体生命,认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流转不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十二个阶段,也称为“十二支”,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起先的“无明”为前生宿世的贪、嗔、痴等烦恼,“行”即前世所造的身、口、意三业,这两支为过去世,是现在世之因。“识”是前世命终后投生托胎的神识,“名色”指在胎中逐渐成形,“六入”为感知器官形成将出胎时,“触”指出胎后婴儿期开始有了对境的感觉,“受”指幼儿期后逐渐接触外境而分别苦乐等感受,具备了情感,“爱”指少年期后对世间的东西产生贪爱,“取”是说成年后去执著追求某些东西;“有”是指因为贪爱、追求而造下业,由此形成来世必定再生于三界六道的因。以上这八支为现在世,其中的后三支是未来世之因。“生”是指来世必然再生,既然再生,则必有来世的“老死”等苦果。此二支为未来世之果。人生就是依此十二个环节而永久轮回。

佛陀将生命置于一个因果链条之中,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构成有情生死的这十二个条件互为因缘,因此简称为“十二因缘”。方立天先生指出:“十二因缘说明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它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获得解脱前,都依此因果律,‘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十二因缘是依据人生的相续发展的不同特性所做的阶段性的区分,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并不是时间的直线式的前后,而是如环无端的前后,因与果是前后相继,无始无终的,众生的生死也是无始无终的”。

《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因为思维“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而后因为悲悯众生“不解十二因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来源:金声玉振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