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一)

人民政协报 2023-05-23 09:11:37
编者按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为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根本遵循,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5月16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政协委员发言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润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题调研情况介绍


按照全国政协安排,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先后赴香港、河南、广西,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开展专题调研,并委托上海、陕西两省市政协开展了协同调研。调研之前听取了有关部委情况介绍,调研期间走访了35家相关基层单位、召开23场座谈会。根据调研情况提四点建议:


一、坚定文化自信,夯实传播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来自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我们要加强教育引导,打牢思想根基,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铿锵有力传播中国声音。


二、加强顶层设计,挖掘丰富中华文明的传播内容。从顶层设计入手,把向国内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制定中长期规划将传播中华文明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融入社会生活、深入受众心灵。更加注重当代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宣传阐释。


三、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效能。深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让传播能力更强大。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打造一批外宣媒体品牌,让传播品牌更响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影响、家国情怀的专门人才队伍,让传播队伍更专业。


四、深化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地制宜搭建新平台,展现文明特质、共享文明成果、促进文明发展。广辟渠道拓展新路径,发挥友华人士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现身说法”的作用。扩大开放构建新格局,推动中华文明传播走出“华人圈”、扩大“朋友圈”、形成“世界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明传播新格局。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郭卫民:着力构建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对外话语体系


加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让中国声音在海外“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有助于展示中国形象、掌握话语主动、引领国际舆论。建议:


准确把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把对外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外话语内容建设的首要任务,介绍好党和政府战胜风险挑战、推进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阐释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治国方略。客观介绍基本国情,生动展示发展成就。介绍好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当代发展,帮助国际受众深刻感受客观真实、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完善对外话语表达形式,凝聚国际舆论共识。介绍好我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的理念、实践,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泛凝聚国际共识。


扎实有效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应做好几方面工作:深化系统研究。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理论与实践,准确把握所需对外介绍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通俗易懂的概念、话语进行对外表达。坚持国际视野。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增强话语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注重共情传播。对外介绍时应注意受众的文化背景及认知,研究参照系、对照物,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突出文明互鉴。善于讲好普通人的故事,注重以小见大,激发共情、共鸣。勇于担当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往往涉及一些重大政治议题,要勇于突破传统话语范式,在表达创新上下功夫。调动各方力量。重视翻译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打造逻辑严谨、表意准确、鲜活生动的对外话语体系。


※    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深化考古成果阐释 强化文物对外展示交流


百年来的考古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考古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传播力影响力仍较薄弱;考古成果研究阐释能力不足,对中华文明特质的挖掘提炼不够;有影响力的对外展示交流平台、路径和品牌较少。建议:


深化考古成果阐释,提升中国考古影响力。深入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实现基于中国考古实践的理论创新。持续开展赴外考古和文明比较研究,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中青年专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被国际社会理解接受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吸引更多海外考古学人参与中国考古项目。


搭建世界考古交流平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搭建中外考古学家面对面交流平台,促进中国考古国际化。创办考古类外文期刊,专项支持考古类图书翻译出版,让世界同行及时了解中国考古动态。搭建考古成果数字化平台,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文化品牌,推出多样化对外展示交流产品。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出易于形成和声共鸣、引发共情的展览。依托国家重点博物馆,培育高素质的自主策展和外宣团队,推出高质量的文物外展,讲好中国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故事。


构建跨界联动文化传播矩阵,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文化传播联动机制。利用科技赋能,扩大优质传统文化节目的海外参与度和影响力。加强全媒体、数字化传播,让世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全国政协常委陈军: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中共二十大的明确要求。建议:


提炼话语表述,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对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作出现代话语表达,加强说明阐发,构建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向世界精准译介、阐释。把中华文明的精髓要义和叙事体系纳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数据,跟上传播技术新发展,在国际舆论中掌握信息资讯主动权。


提炼文字标识,增强中文传播能力。近几年,我国新兴产业、国潮品牌逆势增长,国货国潮走俏国际市场。应牢牢把握这一时机,通过影视产业、电竞产业、电子数码、潮流玩具等商业文化形式,从视觉审美到文化内涵,频繁使用汉字标识并附上解释,让国际受众熟悉更多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中国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新鲜中文词汇。着力创造以中文为主题的国际通用词汇和语法。


提炼人物符号,立体呈现中国形象。在当代,一大批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同时也彰显出个性的形象特征,成为中国新生代优秀代表,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和感染力。多通过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人物形象,着力展现平凡中国人不平凡的奋进精神,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地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都海江: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


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目标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过程、方式、因素、特点、机制与效能,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朝着理想目标前进。建议:


设立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广聚专家学者之智,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持续推进评估体系的各项研究走向深入。


利用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长期实践中构建起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逻辑的研究标准,可以作为构建评估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


组建多元评估主体,由国家层面牵头统揽,制定评估办法、评估标准。具体评估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同时借助专业调查评估机构的工具优势。评估对象要全面覆盖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社交平台等主体。评估方法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式。定量评估主要依靠大数据监测、统计传播力指数等,对每个项目设立分值进行打分。定性评估要建立专家库,在遵循回避原则的前提下,通过随机抽选方式,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考察进行综合评议。


评估体系的具体设置。首先根据不同评估对象采取区域化、分众化评估体系,其次以基础概念为切入点进行逐项的分解细化。


    全国人大代表霍启刚:发挥香港优势 强化中华文明传播手段


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建议:


进一步优化政策,健全大湾区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更好保障香港艺团在内地的合法权益、增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互动、降低艺术品补税仓抵押金、放宽及加快表演道具和服装在海关的检查程序等。应尽快落实建设港澳演艺机构内地后勤服务基地。同时,提供大湾区的优惠措施,吸引国际文化艺术组织的落户。


以科技及数字化手段将中华文明融入生活。近年来,虚拟角色在全球得到广泛关注,我国亦应考虑善用已有的文化内容及传统故事,发展更多知识产权作品和角色。探讨发展国际化的数字体育平台,传达出我国和平的价值观。


除政府推动外,高效的市场参与亦不可或缺。建议政府促成相关企业增强产业协作,在角色创作、宣传、互联网事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更加密切的合作互补。


    全国政协委员王茂虎: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性


我们应加强受众研究,掌握更加明确的目标受众诉求,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性。建议:


各外宣媒体加强对用户诉求的分析,进一步把握不同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的受众结构、阅读偏好、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为中国故事在海外市场的精准传播奠定重要基础。


推动中国故事与目标群体精准对接。深化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拉近中国故事与当地主流媒体受众心理距离。主动加强与当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士与团体交流互动,推动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凝聚好新一代华侨华人华裔力量,探索凝聚侨心侨智侨力精准共情传播路径。


发挥智库献策作用,助力中国故事精准触达受众需求。应加强智库的智力优势和桥梁作用,参与外宣媒体国际传播实践,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加强对受众诉求和传播效果的动态研究、风险预警、舆情分析,将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指导。


部委介绍情况及回应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


关于传播能力建设。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应变而变”,在渠道、内容、方式方法上转型,更加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更好与年轻人互动。要平等交互、勇于互动、给予宽容,让说话的人有幸福感。要从传统媒体走向主战场、走向移动端,在新一轮技术竞争、人工智能竞争中往前靠、往前打。要加强支撑与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要好好沟通,好好对话,真心交互,用说理的方式实现共鸣、共情。要精准传播,区分对待不同国别、不同区域的不同人群,做到分众化传播。


关于文化“走出去”。文化传播需要激励创新,更需要形成深层次合力。人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每个岗位的人、每个领域的人都可以成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播员。文化企业要多做有市场、有效果的事,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和传播规律的文化作品、文艺精品,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覆盖、有效传播。


关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内容为王”在这个时代没有发生质的变迁。这些年,我们把文化传播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对外推广、人文交流、国际对话取得一些成效。要继续深入宣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聚焦“两个结合”,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讲清、讲深、讲透中国故事,把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融入到文化产品表达中。要对中华文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更多维度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对外传播。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实现更广泛覆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李群:


关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标识符号的提炼。国家文物局将以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性、示范性重点工程,以中国文化遗产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强文物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


关于考古工作。2018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复多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多次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会、发布会,推介发布多项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出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图书,实施中外联合考古项目。国家文物局正在制定相关规划,更好统筹行业力量和专业队伍。同时,正在筹备相关专业论坛,探索考古类期刊国际联合出版,一些重大发现力争通过国际平台予以发布。


关于博物馆交流和文物进出境展览。国家文物局正在大力推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工作,有序推动一批国家重点博物馆在收藏、展示、教育、科研、传播等关键发展指标上实现突破。国家文物局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加强统筹指导,酝酿发布关于文物进出境展览提质增效的相关指导意见。同时,围绕“一带一路”等主题策划推出精品文物展览。


关于利用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扩大对外传播。国家文物局继续加强研究布局,促进学科协同,拓展学术研究的时空范围,特别要用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是党中央赋予国家文物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下一步将在中央宣传部统一部署下,联合有关部门以及有关高校、中央级媒体、传媒企业,建设多元评估主体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效能,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关于大湾区“并船出海”。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发挥好香港澳门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中的独特作用,探索香港澳门考古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关课题,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文物游径。


※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卢映川:


关于发挥好民间力量。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加强与海外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合作,有步骤在海外发展一批对我友好的院团、协会等机构,持续提高外方参与度,促进文化艺术交流更加走向深入。


关于做强文化品牌、创新国际传播方式。这些年来,我们推出了一些如“欢乐春节”“文化丝路”“茶和天下”·雅集等重要文化活动品牌,下一步继续把这些品牌活动做好。


关于加强数据储备和海外流动,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传播。落实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特别是加强资源数字化。在舞台艺术领域,推进演播发展,有针对性地强化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增强传播能力,充分用好数字化传播途径。


关于发挥港澳优势,增加国际传播效能。我们将在搭平台、支持艺术创作上进一步落实好相关政策,加大力度,携手港澳共同开展好对外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特别是支持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支持澳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关于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市场传播是最为有力有效的传播。好的载体、好的产品非常重要。下一步,要通过好产品发挥好媒介作用。


关于发挥好文艺精品的作用和艺术家的作用。我们将认真吸收意见,更好服务于对外文化传播好作品的策划、设计。


关于发挥好身边的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会加强对景区的统筹考虑,把文化传播和旅游服务、旅游设施紧密结合起来。


关于中华文化遗产交流。这些年举办了一些很好的活动,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交流,更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乐玉成: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有三个重要环节:内容制作、渠道建设、人才培养和使用。应突出“内容为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小切口、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占据话语主动权。应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同时注重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对新媒体加强指导、加大支持,使其在国际传播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应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鼓励各界人士,特别是专家学者多发声、多传播,向世界解读好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委员们还就中国影视文艺作品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发表了看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作两点回应。


关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广电总局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同步发力、相互促进,经过多年努力,广播电视节目出口体系初步形成,总体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影响力逐步提高。在这当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节目和服务出口的主力军。


关于发挥港澳在影视方面的独特作用。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同港澳地区的合作拍摄、合作制作、合作传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同港澳地区在广电视听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视听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来源:人民政协报 ( 2023年5月20日04 版)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