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国家非遗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 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见证

微言宗教 2024-04-11 10:02:36
国家非遗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 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见证

代菲 高杰



北武当庙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因所处的山而得名。据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武当山配殿落成碑》碑文记载:“平邑(平罗县)有武当山者,连亘贺兰,因祝元武之象而名之。”历史上由于此山供奉元武真君(真武大帝)而得名为“武当”,只是为了与湖北武当山区别,故此称为“北武当”,寺庙位于山上,也就叫作“武当庙”。“武当庙乃山林古刹,西夏名蓝。”可见早在西夏时期这里就有寺庙。现在的北武当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曾被朝廷赐额“护国寿佛禅寺”,自此又以“寿佛寺”而远近闻名。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极具特色。2008年,“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作为传统音乐的类型,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北武当庙所传的历代僧谱记载,对寺庙音乐最有贡献的是清光绪年间的常瑞法师,他从北京来到此地,将流传于北京的佛教音乐传授给北武当庙僧众,包括南北经韵。北武当庙所处的是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区,北武当庙寺庙僧人与周边地区的僧众有广泛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音乐也就融合了藏传佛教音乐、蒙古族佛教音乐元素。

此外,清代北武当庙庙会文化十分兴盛。“四月望,男妇乘骑烧香武当山,曰‘朝山’。七月望,九月九皆然,蒙古人多。”(清·徐保字:《平罗纪略》)农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为北武当庙会期,其中九月初九(重阳节)最为隆重。庙会时期,各地前来朝山拜佛的蒙古、藏、满、汉等各族信众数万人云集于此,香火旺盛。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也受此影响,融入了宁夏、内蒙古、甘肃各地的民歌、小调的元素。因此,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既有南方曲调的温婉动听,又有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既有佛教音乐的庄严肃穆,又有地方民间音乐生动的韵味,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音乐特色。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有“文乐”和“武乐”之分,文乐主要是声乐(唱谱),同时也包括笙、箫、管、笛等吹奏乐器;而武乐则是木鱼、鼓、锣、钟、铙、钹等打击乐器。两者结合,形成吹奏乐与打击乐并奏的寺庙音乐。在唱诵、演奏时,通常是一人一件法器,与唱念、笛笙等乐器结合起来,僧人共同演奏、唱念,通常用于祝圣法事以及庙会等各种大型活动之中。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的代表作品除了佛教课诵之外,还有《四季歌》《醒世词》等。每逢庙会等大型活动时,鼓乐齐鸣,经声朗朗,原生态的唱腔和乐器融合,形成美妙的音乐。

现如今,北武当寺庙音乐除了有僧人传承外,还有一部分是世俗的传承人,但寺院仍是其主要的传承和活动场所,其目的也主要是为寺庙佛事活动服务,偶尔也服务于世俗社会,用于各种民间活动之中。北武当寺庙音乐已成为宁夏地区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载体,流传于宁夏全境,以及内蒙古的磴口、甘肃的平凉、陕北西部等地区。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音乐学的价值。

历史上,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主要是通过历代僧人唱念演奏传承至今,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下来。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的记谱方式很特别,“文乐”的唱谱是用古代工尺谱的记谱方法记录;而“武乐”则是用古代“渣渣子”的记谱方法记录。“渣渣子”起源于佛教音乐,是古代“工尺谱”之外的记谱方式,用来记录佛教音乐(打击乐)乐曲的节奏、音符、使用法器的种类,它采用“竖行”记谱方式,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法器,以符号的距离远近表示时值的长短。由于工尺谱只记录乐曲中的音阶,而“渣渣子”可以记录乐曲中的节拍时值长短,因此“渣渣子”与工尺谱结合,既有音阶又有音符,就可以构成基本的乐谱,与现在的简谱或五线谱非常接近。“渣渣子”以独特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式记录了历史悠久的北武当庙寺庙音乐,对研究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对于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北武当庙的庙会活动以佛教为主体,在庙会时期,周边各民族的信众都来参加,因此北武当庙的庙会活动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宗教艺术交流融合的平台,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元素都生动反映在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之中,而且由于在不同地区演唱,其唱词兼具各种语言文字。北武当庙寺庙音乐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记载,不但对于民族音乐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从音乐文化的层面生动展示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过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也面临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问题。一是曲谱的收集整理。北武当庙原存工尺谱记载的声乐谱有八百余首,渣渣子(打击乐谱)

三百多首,但是现今遗失得比较严重,即使在《中国民族音乐集成·宁夏卷》中也少有记载,因此急需尽快收集整理。二是音乐过去主要采用“口传心授”作为传承的主要方式,传承方式较为单一,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寺庙音乐演奏者有的因为年事已高而退出前台,有的相继离世,很多需要传授者具体讲解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无法及时传承。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渣渣子”的记谱方法,掌握的人本来就很少,更是亟待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北武当庙寺庙音乐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社会各界积极投入保护和传承的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一是要采用现代记录方式,对音乐演奏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记录;二是要借助社会力量,请高校科研机构的音乐专业人士对相关音乐资料(尤其是仪式音乐)进行整理、挖掘,形成适合现代音乐形态表述的音乐形态,以便于传播和理解;三是要扩大演出范围,增强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使之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从而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作者单位为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来源:微言宗教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