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创始人——昙曜,在文献中对这位高僧的记载非常简短,但是他留于后人不仅仅是佛法,更是一座伟大石窟。
昙曜的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从北魏初期的佛教隆盛、太武时期的大肆灭佛再到文成帝的佛教复兴,他始终以大无畏的气度,展开一连串复兴佛教的工作,无论在政治、经济、教化、艺术或译经,都将佛教带回复苏、繁荣的景象,可谓为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
昙曜年少出家,是凉州著名的禅师。太武帝灭北凉之后,北魏佛教因此兴盛起来。但由于佛教与统治者的政治利益发生了冲突,太武帝听信宰相崔浩及道士寇谦之毁佛扬道之词,很快放弃了对佛教的支持而转向道教,并将年号改成“太平真君”,在太平真君七年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一时间腥风血雨,难及佛门,很多佛寺被毁,僧人被杀。当时能保持节操并勇于护法者很少,此时的昙曜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护法”,并且“誓欲守死”。后经皇太子再三劝喻,才怀着复法的志向离开平城,前往中山避难。
太平真君十三年太武帝逝,文成帝即位,复兴佛教,文成帝复法的第二年,昙曜奉诏赶往平城。路上巧遇文成帝东巡的车队,御马见到昙曜,上前张嘴衔住他的袈裟再不前行,众人皆叹。文成帝细询之后,知道是奉诏赶回的昙曜,于是奉以师礼。这就是名播释史的“马识善人”的故事。公元460年,受皇帝委派,由昙曜主持,在武周山凿石开山,雕凿佛像。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规模凿佛运动开始。现在石窟里的第16窟至第20窟就是当时昙曜主持开凿最早的五所大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
昙曜,一个僧人,在当时诡谲奇变的政治风云中,做了别的僧人无法企及的事情,他在武州山的岩壁上创造了“皇帝即是如来”的政治神话,实现了佛教意识形态治国的政治理想。云冈石窟光照千秋,使古老的东西方艺术在大同这块热土上完美结合,成就巨制。理所当然,这位智者大德,应得到我们整个文化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