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字字珠玑的佛经在翻译时都有哪些规则

灵隐寺 2022-08-05 09:43:17

五、佛教译经规则

关于译经的规则,古代也有很严格的规定。近来翻译的标准,所谓信达雅,在译经时代早已发明过了。翻译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前姚秦时代,罗什论佛经的翻译说︰“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这实在是翻译巨擘罗什曾经尝过甘苦的知言。在译经史上定下方法和规则的,有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的“八备十条”、玄奘的“五种不翻”、赞宁的“新意六例”。兹分别介绍如次。

1、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这是指示翻译胡语有五种失原本之义和三种不容易的事项,本出于他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而转载于《出三藏记集》第八的。原文说︰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

道安生于晋永嘉年间,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到长安,为苻坚所重。道安博涉群书,善为文章,在佛教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他在关中讲学译经,集国中之英才,当时有疑难的问题,都得道安一言而解决。他所译的佛经,多为罽宾一切有部的译本,所以他称其原文为胡语,从中国译经史上看来,初期的佛教经典,并不是直接从印度来的,而是经过西域各小国的媒介。所以初期佛经多半是从西域的所谓胡语译出来的。关于这点,日本学者羽溪了谛所著的《西域之佛教》(我国商务印书馆有译本)有详细的研究。这里让我简单解释一下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意义。

所谓五失本︰第一,说梵文和汉文,其文体字句是完全颠倒的,要把它顺从译汉,不能不使其文体颠倒,这就失去梵文的原型了。第二,梵文多带组织的推理的性质,而汉文,却重在文学的修辞,因此要拿组织的东西作为文学的表现,势必失去原型。第三,梵文的叙事叮咛,反覆周到。特别于赞叹吟咏之处,再三再四反覆,不嫌其烦;而汉文却以率直简洁为主,常有任意切断其冗长而缩短的习惯,以此而译梵文,自然要失掉原型了。第四,梵语一字含有多义,而任何一义都是正确的。而汉语单词却不能一一表现,如一省略,也要失去原型的。第五,梵文于一叙事,常一再重述前辞,加以铺张叙述,若把它作为单一叙事而翻译,则有失其原型。这一点,梁任公先生的《翻译文学与佛典》曾详细地叙及。

其次所谓三不易︰第一,佛陀说法,是以三达(即通达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义)之心,演畅古雅渊博的思想的,要把它改头换面而移入于时代的新思想,实在不是容易的事。第二,翻译千年往古的佛陀微妙的言说,把它看作今日世俗的事情,既已抹杀宗教的权威,而译者亦易陷于错误。要懂得如此的深意从事翻译,是至不容易的。第三,佛灭不久,阿难诵出佛陀遗言时,摩诃迦叶令五百圣者,慎重讨论,兢兢期无遗憾。而今去佛已远,翻译者多以浅近凡虑,任意评量,实在大胆妄为。如此而欲表现佛说的真意,实在不是容易的。

2、彦琮的“八备十条”

彦琮是隋代佛界的奇才,据《续高僧传》说︰初在本乡镇郡(河北)出家。名道江,后游邺下,遍参讲席,学问大进。北周武帝亡齐,被召敕学为通道观学士,他和宇文恺等朝贤为侍讲,谈论老庄,这时朝廷扬道抑佛,他外虽穿俗衣而内持法服,改名玄琮。

隋文帝受周之禅,改号开皇,自此佛教渐盛。开皇三年,文帝幸道场,见老子化胡像,大生怪异,敕集诸沙门道士,各论其所本。琮即辨其妄,折伏道士。是年西域经至,奉敕参与翻译,旋陪驾东巡至并州。十二年,敕召京师,令掌翻译,住大兴善寺,供给甚厚,琮洽闻博达。炀帝大业二年,东都成为新治,与诸沙门到阙朝贺,特召入内禁,谈述治体,呈示文颂,因下勒于洛阳上林园立翻译馆居之,所译佛经极多。

这八备十条,就是他在上林园的翻译馆所定的。这是指示凡要参与翻译的人,须要具备八项资格,又当翻译的时候,有十条应注意的事项。本出于彦琮的《辩正论》,而引载于《续高僧传》第二的。兹录如下︰

“粗开说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所备者八,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融虚,不好专执,其备五也。沈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墬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3、玄奘的“五种不翻”

佛教翻译事业,到了唐代玄奘,已经是成熟的时期了。他对于翻语设了一定的法则,称为五种不翻。这是说当翻译梵语时,只能译其语音而不能译其义的有五种。《翻译名义集》序,引“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说︰

“(一)秘密故,如陀罗它(即咒语)。(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华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中略)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