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造像之研究
文章信息
作者:汪育树
内容简介
观音菩萨广大的慈悲精神深植人心,人们通过绘画或雕塑的方式来表达对其崇敬之义。或以相貌庄严的印度君王男相,或以具有东方女性仁慈、优雅的造型来呈现。本文就观音的造像特征进行研究,内容共分三部分:
首先,概述了显密观音造像。(一)根据汉译的《妙法莲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经》等说明显宗的三十三观音、自在观音、净土协士等观音造像形态;(二)依据开元三大士所译的观音密教经典介绍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不空絹索、准提观音等造像形态;(三)民间信仰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将显密观音像进行组合,又形成了多臂观音、水月观音等具有显密形态的观音造像。
其次,分析历代观音造像特征。(一)南北朝时期因受汉文化的崇尚风格影响,菩萨造像的整体造型充满细颈细腰、秀骨、俊逸、清秀之美。(二)至隋代时,观音造像从正统佛教中脱离出来呈单一式,其形象以自然、亲切、雍容尊贵之貌凸显出慈悲的风格。(三)唐代观音造像创作达到黄金时代,其体态优美、容貌亲切、天冠璎珞及衣服华丽精美,姿态呈S型曲线,飘逸中带着流动感。(四)宋代观音造像则倾向于世俗化,容貌以女性婉约美呈现,形象上由站立转为怡然坐卧的姿势,由结跏趺坐而屈膝或躺卧,装饰清逸,重视写意,洗尽铅华,已无前代之宏伟气势。(五)元代将藏传佛教正式视为国教,于是佛教造像发展便分成两类,一是官样的袒身观音造型,二是民间以宋代样式为基础,发展逐渐走向世俗化密教的造型,但也有继承唐代时期的观音造型。(六)明代民风保守,佛教造像延续了元代的传统,没有太多的创新与突破。但民间的观音造型传承于宋代的造型,主要形象是体现温和、宁静之美的女性观音,表现出女性的平易近人,备受人们青睐。(七)清代观音造像上也体现了西藏密宗的特色,较明代更接近世俗化,表现出平民化的亲和力,主要展现出社会民众的精神追求,与平民生活真正的融为一体。
最后,说明三十三民间观音像及其眷属。(一)民间流传三十三观音的观音化身,并非完整出于一部经或一部传奇,而是根据部分经典仪轨之内容,及各种民间灵验、救苦救难事迹,随着时代变迁需求之转化过程创造出来的,在民间信仰相互参杂下,也反映在其造像上,丰富多元、合情合理。(二)通过密教观音经典说明观音菩萨的不同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