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四大高僧对华严的理解

南京栖霞古寺 2023-01-10 09:07:19

明代后期的佛教,最有影响的应是被后人称为“明末四大高僧”的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人。四大高僧的主要思想是继承宋以来禅教并重、三教合一的主张:既重禅学,也重义学,更重净土。他们从实践到理论,都在当时的佛教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大高僧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过华严学,对于华严教理教义的运用,则各有偏重,在理解上也互有差别。

云栖祩宏(1535~1615)在对《华严经》和华严宗教义的运用上,与其重视忏法法事、灵异神迹以及净土信仰有关。他曾辑录《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记》一卷,记述汉地从晋至元以及古印度有关奉持《华严经》的神异事迹。此书面向社会宣传崇奉《华严经》的种种神秘功能。另外,由于其信仰西方净土,所以在判教上运用法藏的判教说,将《阿弥陀经》判为顿教,且兼通终教与圆教。

紫柏真可(1543~1603)的主要言行著述收于《紫柏尊者全集》(30卷)中,其曾游历五台,并作有《文殊师利菩萨赞》《礼北台文殊菩萨赞》《蚤春谒李长者著论处》《华严岭寺》等,赞颂圣地、崇拜对象及经典,将圣地灵迹、华严典籍和佛菩萨崇拜结合起来。其对血书或金书《华严经》以求取功德的传统大加赞赏,他认为,书经之类的活动有助于个人的解脱,但其所肯定的乃是诚心而为,不以书经本身为目的功德活动。

对于华严宗教理,真可最为重视的是“法界说”。他认为“夫华严大典,虽文丰义博,实雄他经,然其大义,不过四分、四法界而已”,认为四法界已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他特别重视四法界中的“事事无碍法界”,并将之落实到实践,他主张“事事无碍”理论,归根到底体现个人于或逆或顺的境遇中都能自由自在,若能信仰、理解、实践和体悟这种理论,就是全部《华严经》的要义。

憨山德清(1546~1628)在对《华严经》及华严宗教义的运用上,鼓励僧俗读诵、书写、礼拜《华严经》,并将之作为祈福消灾、获得个人解脱的有效手段。其对华严义学也非常重视,针对佛教界只重视李通玄著作,轻视澄观著作的现象,编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八十卷,节要录取澄观的《华严经疏》并附以自己的解释(补义),具有通俗讲解的性质,但没有发挥独到见解。

蕅益智旭(1599~1655)是祩宏、真可、德清思想的继承者,主张儒佛一致。在佛教理论上提倡性相融合,实践上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宣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同归一念。其在华严思想上没有什么特色,而对华严学方面的重视,主要是对在华严学义理的运用上。如其所著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有运用华严理论来说明问题。

四大高僧在华严学的理解和运用上,或是主张读诵书写《华严经》,或是主张礼拜《华严经》,或是主张将华严义理运用到实践修行中。但是,他们并不是专宗弘扬华严教理、教义,对华严经的义理也都只是简单的理解和运用,这也应该是明末佛教界在华严弘扬上的不足体现。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