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佛教禅宗文化、禅武文化、禅医文化、禅艺文化等于一体的少林文化,成为佛教和合文化的代表,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林文化的慈悲、圆融、宽忍、孝敬、勇猛、精进等优秀品质,使得它的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006年7月4日,美国五百洋弟子归山朝拜少林寺
一、增强光大少林信心的精神动力。信心是力量之源,是信仰的重要体现。信心来源于自信,任何一个群体,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才能确信自己的光辉未来和灿烂前景。少林文化历史久远,它既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又是功夫圣地。从这里走出跋陀、达摩、慧可、福裕、正道等著名高僧。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武僧抗击倭寇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天下功夫出少林”妇孺皆知。由于历史动荡等诸多原因,少林寺几经衰落,又几经兴盛,其主要原因正是少林文化的内动力,是少林僧人自信力的成果。特别是近四十年来,少林寺在释永信法师的带领下,继承传统、探索创新、广播法雨、利益众生,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享誉世界的少林寺”。
2012年9月,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在德国、奥地利举办
二、服务社会和谐。少林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合,“和合共生”、“众生平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合,有利于保持社会各阶层的稳定与团结。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拥有和谐文化、奉行和谐理念、洋溢着和谐精神的社会。少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既具备众缘和合的内蕴,又具备佛教慈悲为怀的特质。故而,少林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资源。
2013年10月,少林文化走进联合国纽约总部
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化资源丰富,是河南这个文化大省很明显、很独特的优势,也是河南最根本、最重要的优势。位于河南登封的少林寺,经过1500余年的积淀,其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在海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除了它的历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它紧跟时代的进步而丰富和发展,迸发出活力四射的新内涵。在国外,知道河南的不多,知道少林功夫的人却很多。利用少林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河南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其意义深远。少林文化具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质。
2013年11月6日,非洲少林弟子在少林寺修习少林功夫
作为集禅、武、医、艺于一体的少林文化,是极具生命力的活态文化,国内外慕名前往少林寺参观旅游、朝拜、访问者不计其数。少林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在当地政府年度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少林文化中的爱国忠孝文化、崇武尚德文化,也促使当地的社会和谐发展,引导当地的百姓遵纪守法、安居乐业。
四、服务于世界和平。少林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崇尚和谐、包容互鉴、多元共存和共生的优秀品格,历史上曾对日本、韩国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介绍自己,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兼备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与智慧奉献于世界和平。而少林文化的优秀品格和以肢体语言为主的传播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海外传播中将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2014年10月,少林文化走进牛津大学
少林文化的普世价值已经为世界公认,并获得良好的舆论影响力。从国家领导人曾亲笔题词“少林文化,人类遗产”,到普京总统、基辛格博士、新加坡总统纳丹等世界各国政要到少林寺参观访问,再到近年来“少林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掀起的“少林文化热”,少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的一张重要名片,具有普世共享的价值。
(作者邹相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主编、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发表少林文化相关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