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倓虚法师:论佛法大义人人应知应学

灵隐寺 2024-04-08 09:19:58


这佛法为什么要应知应学呢,当然是有根据的。就按这佛字,原是人心的知觉;法字,本是万物的理性,这就是应知应学的要务。因世间这些明人,专研究知觉,而废弃物质,即创成一家的唯心论。再说这法字呢,是宇宙人生各样的物质形相,因世间这些智人,专研究物质,而废弃知觉,即创成一家的唯物论。


又唯心论,将其知识研究的大有考据,可能维系人心,而能防于未然;唯物论,化验的有声,有色,能勘验当时的利害,顿成奇功,而能救于已然。已然者,如救火灾,当然不避焦头烂额,可立奇功;防于未然者,须要人心念念自警警人,如同防火之计,等于曲突徙薪,而不图人之感恩报德,亦无显其恩泽于物。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有奇功,此是唯心唯物明显的比较。姑就利益方面而言,孰高孰低,孰优孰劣,自有世间的公论。


然两说皆是角立而起,互不相容的,其流转影响所及,足使心物两歧,交相为患。今说佛法大义者,并不如是,此乃是世出世间之法。虽似近于唯心论,而非世论之明智执常执断,执无,执有者可能自通。何以故?佛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故佛经有成言:一切唯心造。

其言唯心造者,有理具事造圆融无碍之义,而与其他的唯心、唯物两论,祇是摄受贪欲,不摄受正法者,大相径庭。所以者何?乃以应观法界性,方说一切性。所谓法界者,万物也;性者,性理也;一切者,万事也。唯心造者,乃理具之心造也,而心不能独造。何以故?因有理具,方成事造。而理具亦非孤起,因有事造,方显理具。各无始终,方信有圆融心理而造也。


心者,性之用也;物者,性之相也;性者,心相之体也。其心与物,乃性之一体,而起两用,若竟以两用,而立宾、立主,误也。故佛法以明心为先务,见性为澈底。若上根利智者,明心时即能见性;若中下之士,多有以明心即作见性,亦误矣。其见性者,必定明心;而明心者,未必见性。其儱侗心性为一者,皆是不明教义故,悟自心(明心)者,乃知自知也;见自性者,见外无余物,乃皆性也。

何谓见外无余物?心心寂乎物性,物物彰乎自心,心外不见有物患也。何谓皆吾自性?心性如如于法位,性德充沛乎物心,所谓万物一体也。教中见性之义,大抵如此。吾人孰无心性,孰不应知,孰不应见?此佛法之大义,人人有分,而应以澈底之知见,方可观世界平等,庶不致自误误人。


其最可庆幸者,早有世界太平之先兆。在数年前,常闻中人以上者,多有向慕于世界平等、独立、大无畏之说,此说出于法华经方便品中,即是开佛之知见,乃我佛为未来之诸佛所说。就按现在,吾人共知有五大洲,洲中一切众生,孰非未来诸佛,设若不然,云何平等?既然平等,自无对待;既无对待,当然独立;既已独立,自无对象,有何可畏?


所谓大无畏者,其孰能之?唯性能之。其孰无性,而孰不能之?夫性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而大小内外,皆是佛性,皆已成佛。或曰:我不知如何成佛。答曰:孰令你不知成佛,你若少净我见,则成佛久矣。有如是之知见,为开佛之知见,又谓之明心见性。吾人果能如是信解奉行,一人信行,则一人平等、独立、无畏;多人信解奉行,则多人平等、独立、无畏;若人人如是奉行,则人人平等、独立、无畏,则世界何患其不得太平呢?不求太平而太平自至矣,可不自勉乎哉!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