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梵音 视频

走出自困之境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5-07-31 10:19:20

天有不测风云。舟山瞬息万变,时而天朗气清,时而浓雾弥漫,时而风雨大作,时而又云销雨霁。这变幻莫测的天气,似乎也在演绎一场场无常与虚幻,如同那凡愚的妄想,在有无之间不断纠缠。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被境界困住,迷失在局中,有种跨不出又冲不破的窒息感,每次都感觉要过不去了,殊不知,那只是境界使出的一记障眼法。那是一个充满“意境”的早上,整个大殿都被浓雾罩着。因有事外出,下殿后便驱车前往目的地。车窗外能见度极低,仙气缭绕,车子只能缓慢前行。没想到车一驶上高速,一束强烈的阳光摄入车窗,浓雾瞬间蒸发在阳光的热气中,出现在眼前的是蓝得透亮的晴空,心头顿感豁然开朗。所以有时当我们觉得被某个境界困住了,不妨尝试往前迈一步,离开当下那个境,换个环境,境界外面或许有可以照破阴霾的阳光。

走出自困之境

走出自困之境

在深达数百米的矿坑内,数名矿工正忙碌着。突然,矿灯发生故障熄灭,矿工们陷入恐慌,慌乱中试图摸索出一条逃生之路。然而在一片漆黑中,他们的努力并未带来任何结果。

此时,一位矿工提议:“我们这样盲目寻找不是办法,不如静下心来,尝试感受风的流动,毕竟风一定是从矿坑口吹进来的。”

矿工们采纳了这个建议,纷纷坐下来,集中精力去感受风的微弱气息。

起初,他们什么也感觉不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终于捕捉到了那丝几乎察觉不到的风,轻柔地拂过他们的面庞。

最终,矿工们顺着风的来处,成功找到了出口。

《五灯会元》中也记述了四祖道信参谒三祖僧璨大师时的情景。

四祖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

四祖闻言,当下大悟。

我时常会把这则公案拿出来反复咀嚼,虽达不到言下大悟的爽感,但是每当自己因不自觉往自己身上加了很多“枷锁”而活得很沉重时,看看这则公案,就能清晰地察觉到自己肩颈的紧绷感,而这种酸紧的感觉也会随着“谁缚汝”这三个字进入内心的那一刻缓缓消散。

《楞伽经》中说“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相续相计着。”我们人类自认为是高级动物,所以时常会以一种比较高的姿态去俯视动物世界。当我们看到蚕宝宝用自己一口一口吐出的蚕丝将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或者看到飞蛾看到火光便不顾一切奋力扑涌时,我们可能会暗自嘲笑动物世界里的这些动物都太傻了。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被自己臆想出来的境界困住,在内心里上演着一幕幕自导自演的“无明大戏”。

在五代时期,冯道与和凝同在朝中为官,两人私交甚笃。

一天,冯道穿着新购的靴子前往和凝府上拜访。恰巧,和凝在两天前也差遣仆人购置了一双与冯道款式相同的靴子。

和凝好奇地询问冯道:“你的靴子多少钱?”

冯道不慌不忙地抬起右脚说:“便宜得很,五百。”

和凝一听火就上脑门了,立刻转身对仆人施以一巴掌,并斥责道:“一模一样的靴子,竟然跟我说要一千?”

此时,冯道又缓缓抬起左脚补充道:“这只也是五百。”

和凝顿时愣在当场,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不知如何是好。

空船撞人不生气,见船有人便怒骂。所以让我们愤怒的,从来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人竟敢如此”的执念。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就会投射出一种幻相,认为他是好人。后来他做了一些事,挑战威胁到我们的自我时,我们对对方的幻相就会变成坏人的幻相,于是我们怒火中烧,愤愤不平。我们虽然只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幻相,从来没有真正见到他,却如同身临其境的经历了一场如同史诗级大片的跌宕情绪。

《沉思录》中说,“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就好比一排灯,我们将其依次点亮,再相继熄灭,就会给人以运动的光的感觉。然而这一系列只是这排灯前后无间追随的紧密组合,因而有了运动的错觉。而事实上,灯并没有动,而只是这些灯依次在各自的位置上闪现。苏轼在黄州被醉汉推倒辱骂,起身拍土而去。他在信中写道:“自喜渐不为人识。”而我们,何时才能勇敢理智地剥开自己缠缚在自己身上的层层束缚,走出困境呢?我想应该就是现在。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