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尘回忆录》之开弓无回头箭
近期受一位善友的强烈推荐,再次拜读了大师的《影尘回忆录》,初读不知此中义,再读已成此中人,大师的一生时刻都在叩醒蒙尘已久的自心。
《影尘回忆录》之开弓无回头箭
倓虚大师祖辈留下的遗训:敬以处事,诚以待人。大师的母亲总是做在先吃在后,遇不顺心事,便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反观自己,遭遇困境时又在念些什么?是否真能时刻缘念三宝,思之倍感忏愧。大师母亲张氏,常劝人惜福修福,正如师父常教导:“培福莫如惜福”,老人家更从不论人是非,想起印光大师常教导大众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此段文字予我最深的感触是,积累福报,身业固然重要,口业积福同样不可轻忽。口业造作,较之身业,有其易难之处,易在出口伤人于无形,无需如身业般刻意繁琐造作,三寸之舌足以令人夏日寒;难在习气深重,唯有刻意持守方能渐臻静默。窃认为持守口业之根本,在于长养慈悲与涵养内德。德厚之人,必不忍以恶语伤人。佛陀常教导弟子以柔软语、利益语、慈悲语以及时语。所谓“时语”,便是观待机缘,纵然一片好心,欲利益对方,亦需审时度势,察其心境是否适宜。若言语反令人对方不悦,岂非适得其反,故爱语也是需要智慧。
倓虚大师十二岁就有见他人死就想到了自己,正如志公禅师《劝世念佛文》:“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非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忆起自己十八岁生日时,亦曾深受触动。佛友家那位优秀的兄长竟遭人陷害,念及自身性命几何、前途何往,平生第一次感知长夜漫漫,亦是第一次完整的跪诵《地藏经》,并抄写“阿弥陀佛”圣号一百零八遍焚烧回向。彼时想法稚拙,只盼以此送兄一程——既然烧纸无用,烧佛号应该有益吧。幸而未烧经典,日后方知此举之愚。
那段时间痴迷研读虚云老和尚年谱,常思:虚老十九岁于优渥家世中毅然割舍出家,我又有何不舍?然大师夙愿而来,我乃宿业所牵。但能得遇佛法,亦是累劫修来之福,理当珍惜,岂可因一己迷失而空耗多生善根。大师笔下同学往生的情景,令我回想起首次直面死亡的经历,眼前熟悉的面容沉静如斯,即熟悉又陌生,伸手触摸那冰冷彻骨的身躯,寒意不仅来自体温的消散,更从心底深处翻涌而来,令人深切体味“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的无奈。大德以其活生生的往生示现警醒我们,平时多用功修持,莫令临终之相过于不堪。并非人人皆有大师之善缘,亦非人人能在命终之际得遇善知识开导,并有数百师父昼夜轮班助念,至此方悟五福中善终之难得。法师说:“佛法这件事看起来很难,如果念头正,心理专一,把一切执着看得开放得下,也不是很难,只要你有诚心,能长久的去行。”说来不难,行之实属不易,开弓既无回头箭,举眼向上,纵有差距,亦莫辜负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