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梵音 视频

打破偏见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5-07-31 15:38:35

《绿皮书》是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的影片,改编真实事件。绿皮书,作为影片的核心元素,实际上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本专为黑人旅行者编写的指南,标注了他们可以在哪些餐馆、旅店安全停留,是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手册,是绿色通道行驶书。影片的主人公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与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之间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产生了很多矛盾,一路上两人不断地互相救赎,是段跨越种族与阶级的动人友谊,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族隔离现状。始终保持着绅士的风度。

电影中“日落镇”的警示牌、禁止黑人在高级餐厅用餐、拒绝提供试衣服务的西装店等等,这种偏见如同空气般弥漫在日常行为中。针对以上遭遇种种不公等行为,唐·雪莉依然能够笑着面对,始终保持着绅士的风度,只为了向其证明,自己同样拥有才华与尊严。用他自己的方式,以音乐去触动人心,去打破根深蒂固的偏见与隔阂。每一次演奏,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歧视者无声的抗议。

从最开始唐·雪莉拒绝用手吃炸鸡,刻意疏离黑人音乐传统,甚至对同胞的亲近感到不适,也不被自己的同胞接受,在“不够白也不够黑”的撕裂中,这是对一切固化身份标签的血泪控诉。到最后一场演出,唐·雪莉的态度可谓是大逆转,若无法共同一起用餐,自己将不演出,一向信守承诺却为此改变。最终在南方最后一场巡演是在橘鸟酒吧为与黑人一起演出,而即兴演奏是曾所抗拒的乐曲,象征着他向自我文化之根的回归,是对“白人高雅”与“黑人低俗”二元对立的超越。这一刻,音乐消融了所有人为的等级藩篱。唐·雪莉也是在这场演出中真正与自己的身份和解,但并不意味着与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解。在影片结尾的圣诞夜拥抱,是超越一切偏见,唐主动踏入托尼家门的瞬间,象征着主动穿越了种姓与种族的精神隔离带。托尼妻子拥抱唐·雪莉时那句“谢谢你帮他写的信”,是慈跨越隔阂的动人证言。

打破偏见

打破偏见

本电影中呈现着他们欣赏唐·雪莉的音乐却拒绝与他同桌,如同婆罗门接受首陀罗的服务却严禁共食。唐·雪莉虽才华横溢,仍被高档服装店拒之门外,这正是“不可接触者”遭遇的现代翻版。这在印度的历史长河中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制度不谋而合。《梨俱吠陀》的《原人歌》称:“原人之口,是婆罗门;彼之双臂,是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这也是婆罗门在四种姓稳居首位的原因之一。婆罗门负责祭祀、学习和教授吠陀、行政事务等,需要精通文字和教养;刹帝利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吠舍则从事农业和商业。婆罗门和刹帝利在必要时也会参与经济活动。首陀罗主要负责手工业。种姓制度下的苦役反映了印度村落手工业的特点。

佛陀在《长阿含经·小缘经》中直斥种姓制度的虚妄:“今我无上正真道中,不须种姓……以法性故。”他揭示种姓并非神定或天生,而是社会分工的历史产物。佛陀对四种姓的起源给予了解释,将其视作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阶级出现的标志。人类从光音天下生,经历了一个生命的精神与肉体品质下堕的过程,后来为了生活资源的公平分配,契约公推大平等王作为人类资源分配的监管者,从此人类就出现了统治者。后此王世袭,形成最早王系,即是刹帝利种姓。有人能舍离家庭,独处山林,安静修道,于是,世间就有婆罗门。有人喜爱,多积财宝,名为居士。有人能多所造作,于是有首陀罗工巧之名。即刹帝利种姓先产生,再依次是婆罗门、吠舍(“居士”)、首陀罗种姓,从而刹帝利成为第一种姓。在佛教看来,四种姓是平等的,接受任何人出家修道,并无种姓上的歧视,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

从根本上看,佛陀对于四种姓平等的提倡,在佛教的本身来讲,佛弟子想进入佛教前,首先不用对四种姓的问题有所犹豫,直接便能学习佛法,这对于佛教的发展是个乐观的现象。但对于印度大环境下的种姓制度来说,佛教的四姓平等说在印度犹如昙花一现,提倡四种姓的平等,不止有佛教,只是佛教在修行方面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种姓之分。然而印度的印度教的流传更为广泛,即是其他宗教在印度的弘化过程中,也深受四种姓的影响。

在电影中:“因为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故唯有打破偏见,跨越偏见的鸿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